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的“牧场”和“墓地”

教育的“牧场”和“墓地”


李绍章


【全文】
  
  四只老鼠吹牛,甲说:“鼠药我当糖吃。”乙说:“一天不踩老鼠夹,我脚就发痒。”丙说:“每天不过几次大街我难受。”丁说:“天不早了,回家抱猫去。”这原本是一则娱乐短信,我却想到了那些铺天盖地的招生广告。

  
  过去,高考被视为“独木桥”,大学叫“象牙塔”,大学生叫“天之骄子”。黑色七月过后,没多少人能金榜题名;现在,不少人对高考兴趣已退,很多高中生甚至干脆弃考了。同时,大学越来越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学院,从学院到大学,从公办到民办,从现实到网络,从总校到分校,从本部到挂靠,应有尽有,专业也越来越多,热门专业更是一哄而上,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进而,大学的录取率逐年提高,考不上大学的越来越少。即便不能进入国家统招计划,一些各式各样的学校也会打着花样招牌,恨不得将所有落榜生一网打尽。

  
  于是,为了抢到足够的生源,各色院校纷纷打出招生广告,将自己的家底装饰粉刷后,借助多种媒介极力向社会促销。如果谁有兴趣翻一翻、看一看,仔细端详其包装及货色,什么科技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什么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什么就业率位列同类院校第一,云云,真的活像一堆老鼠在举办吹牛比赛。

  
  按理说,志愿院校由考生自主选择,能否被录取,要看是否符合录取条件。教育口碑好的大学不愁没生源,滥竽充数、教育名声不怎么样的,自然也会被淘汰。但实际情况却是,没有哪所学校愿意去自觉服从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尤其那些自感有危机的,更是要积极参与老鼠吹牛大赛,“先骗进来,再哄出去”,唯恐自己落在后面,沦为倒数。

  
  蹊跷的是,无数考生都愿挤进高等学府,成为一名大学生。兴趣和爱好、能力和潜质、适合学习的专业及职业理想,自己对此是否有所考虑或者考虑了多少,仿佛是无关紧要的。对所谓“国家的需要”或“社会的需求”等大政方针层次的高端问题,更可能被讥笑为大而空、不实际,或者干脆被污蔑为傻子思维。真正能够独立而自由地认真思考这些的,恐怕并不占多数。家长在学校及专业的选择上,也多是无法给子女具有实效性的指导。能上一流的不去二流,能上本科的不去大专,能上好专业的绝不选择冷门,有这种认识的,估计也是绝大多数。因为人有趋利性,往好处想、往高处走,当可理解。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