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着追问秩序的内涵!

试着追问秩序的内涵!



——读苏力的《阅读秩序》

蒋志如


【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

  
  费孝通在论述“教化权力”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让我们理解与思考,而是通过我们能时时触摸到的方式表达,让人感到非常贴切和有力,即,“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从而更能体会他发出的这样感慨,即“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的园地。他闯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①]”。

  
  可是,在我看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感慨,即不仅仅这个世界主要不为孩子的方便而设下的,即使在成人的世界中,秩序主要为有钱人、有权力之人社会精英的方便而设下的[②],而不论在何等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当然也不是说这些精英们可以任意而为,就相当于即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不能将自己从自己坐在椅子上的状态举起来一样。作为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③]从出生到成人的阶段,就犹如在地图上的某个地方牢牢地被经线与纬线决定一样确定;其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在教化权力与横暴权力(这里仅仅指暴力后盾的意义)下反复习得旧有秩序的各种规范,如果他能够“学而时习之”,并能“悦”,再“温故而知新”,就有了改造旧秩序的可能,如果有机会或许秩序就变迁了。

  
  这种观点对于一个法学人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从中体会一些什么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苏力的第二本书《阅读秩序》[④],在我看来,给了一些阐释和佐证。但是,还应该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追问秩序,追问其内涵;或许在这时,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苏力在“川上曰”的感觉!

  
  在论述之前,应该做一点说明:根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苏力专著有9本:从代表著的角度看,在我看来,主要有五本,即《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道路通向城市》、《也许正在发生》、《法律与文学》;《阅》与《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不属于其中[⑤],《阅》可以说是承上(《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启下(《送法下乡》)的著作之一,值得重视。

  
  但是,由于该书在我的阅读顺序中却成了倒数第二本,其中很多文章都已经阅读过,而且这些思想在后来的著作中反复出现,早已“熟悉”,而且也写过一些书评;如果再就其中的具体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展开讨论必然会不会有所增益。为了让自己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收获丰盛一些,笔者从该书题目以及结构入手予以解读,也就是说我们要超越著作具体阐释的问题与内容,从而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同时,正因为这些文章在其他地方出现过,笔者再一次感受到了虽然内容一样,但是进行不同的组合,显示了另外一种组织结构的力量,就相当于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组成,由于排列的结构不同而显示出的力量和性质的迥异。但是,虽然在论述解读上超越该书的具体内容,在结构上予以解析时,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中的具体内容!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在此对《阅》的结构性解读肯定具有一些“构建”意味,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意,因为当初作者在选编该书的文章时未必就这样思考或者就是想传递这种思考于我们。

  
  二、苏力视野下的法律秩序观展现

  
  首要问题就是,苏力视野下的法律秩序的种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项任务完成后,才有可能探求作者的秩序追寻的内在轨迹,从而清晰地把握其秩序的内涵!首先,苏力的秩序视野及其相互关系。

  
  在苏力视野下的法律秩序中,从来就包括两个部分,即法治秩序与法学秩序。在重要的5本著作中——笔者将其分为三类,《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以及继之的《送法下乡》为一类;《道路通向城市》与《也许正在发生》本来就被学者称为姊妹书;第三类是《法律与文学》[⑥]——都包括了两者,其在第一本《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的序言就有所交待,“我的关注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这本书集中了头三个方面的文章(即“变法与法治”、“司法问题研究”以及“法学研究的规范化”;笔者注),只有关于法学的知识演变的几篇文章……没有收入这一集子[⑦]”——如果再粗线条些划分,就是两类,即关心法治秩序与法学秩序。在《阅》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表现: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