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季秀平,淮阴师范学院社科部。
【注释】 喻敬明,等.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 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80.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405. 李明,邬文俊.信用权性质辨析.行政与法,2004,(6). 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82;479. 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 Edition).WestPublishingCo,1979.331. 李明,邬文俊.信用权性质辨析.行政与法,2004,(6).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58;158;158. 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99;299. 杨立新.人身权法.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638. 杨立新,尹艳.论信用权及其损害的民法救济.法律科学,1995,(4). 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1).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95. 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82;479. F.H.劳森,B.拉登.财产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1. 梁上上.论商誉和商誉权.法学研究,1993,(5). 赵震江,孙海龙.商誉及其损害赔偿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法学,2000,(3). 程宗璋.关于商誉侵权构成要件的若干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3,(4). 谢晓尧.论商誉.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吴汉东.论商誉权.中国法学,2001,(3). 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1). 杨时展.中华会计思想宝库:第一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23224. 龙显铭.私法上人格权之保护.北京:中华书局,1948.71.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58;158;158. 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99;299. 杨立新,尹艳.论信用权及其损害的民法救济.法律科学,1995,(4). 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1). 吴汉东.论商誉权.中国法学,2001,(3).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698. 熊进光.商事人格权及其法律保护.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5). 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1). 谢怀.论民事权利体系.法学研究,1996,(2). 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1). 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2). 王汉强等.商业信用与商业汇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3.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4235. 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台湾:三民书局,1993.137. 梁上上.论商誉和商誉权.法学研究,1993,(5). 关今华.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1722177. 杨立新.侵权法论(下).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812782.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58;158;158. 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1). 但是,该《草案》仅规定自然人、法人享有信用权,而没有规定其他民事主体也享有信用权。另外,其将信用权定性为人格权也不是很合适。 吴汉东.论商誉权.中国法学,2001,(3). 陈发桂.论我国商誉权法律保护的立法完善.桂海论丛,2003,(5).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