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快速提高学习成效二十法

  
  在讲“牛”字时,可联想到“半”字。此二字的含义和读音也可能是互错。其实“牛”是长两只角,即“半”字上头的一点一撇,所以现实的“半”应读“niú(牛)”,也应代表“牛”。而现实读“牛”的本应读“bàn(半)”,因为“二”的一半即为“一”,现实的“牛”字上头只有“一”撇,即一半,所以人们认为此二字是互错不无道理。

  
  在学习尿(niào)字时,我们应联想到尿(suī)字。有一次,几个同事在一起谈工作,突然有一人提出去拉尿(suī)。当场有人说此人不文明,怎么能说拉尿(suī)呢!其实“尿(suī)”字在字、词典中都有,拉尿(suī)的说法完全正确无误,说此人不文明的人实际是自己无知。

  
  还如,“重”字,此字不应读zhòn,而应读“远”。理由何在?“重”字是上下结构,上为“千”,下是“里”,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要走一千里路难道不算远(重)吗?

  
  还有“出”字。此字不应读chù,而应读zhòn(重)。可想“出”字是两个“山”叠起来,“山”本来就很重,两“山”相叠不是重上加重么?!

  
  但是,无论是现代汉语中的“重”也好,“出”也罢,既然约定俗成,大家均已接受,且习以为常,也就“听之任之”了。

  
  因此,在使用或答题中倘若碰到要用“射”,或“矮”,或“牛”,或“半”,或“尿”,或“重”,或“出”等等字词时,假如一时记不起,写不到,那可通过联想,对过去老师讲课时所讲或自己琢磨的加以回忆——哦,原来老师曾讲过“射”与“矮”互错的故事……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而联想出正确答案来。

  
  还有一些知识,应通过素质教育的层面加以扩充,亦即通过联想获得较大的知识空间。如日光灯管的作用——可用作照明;装饰;当不锈钢管晾毛巾;当小竹棍取高处物品;有时可当拐杖;有时可用来自卫而回击侵害者;还可用作舞台表演的道具等等。如此以来,知识学活。

  
  5、谐音法

  
  谐音法,是根据知识点的读音,联系到自己熟知或有趣的事与物,从而获得较好学习效果。

  
  过去有一典故,说的是有一位老母的孩儿出外读书,放假后孩儿未回。一天晚上,老母梦见自己与儿子分梨子吃。第二天清晨,老母找到“圆梦”先生,请予解释。此“圆梦”先生听后只是摆头,说是大事不妙:“你家将有大祸,你梦见母子分梨(分离),即有人要离开人世”。此老母听后一路嚎啕大哭。途中,有一位拆字先生见此老母大哭,便问其故。老母将做梦及“圆梦”先生所讲的全部经过说给拆字先生听。拆字先生稍加思索,拍着大腿说:“老人家,此梦不是坏事是好梦啊?”老母问拆字先生怎是好梦呢?拆字先生说:“你做梦与儿分梨吃,你想,用刀将梨切开,不是立即见到了梨子里面的籽么?可见你马上可以见到你(梨)儿子(籽)了。果不其然,当老母回到家时,儿子已坐在家中了。这就是运用谐音来解的梦。

  
  还例如,在学习记忆数学圆周率兀等于3.1415926时,我们不妨画出一座高山,山顶上再画一个寺(庙),寺里面有一壶酒和2(两)肉,然后得出:

  
  “山顶一寺一壶酒2(两)肉”。

  
  亦即 3 .1 4 1 5 9 2 6。

  
  再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记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活年代。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众所周知,每逢端午节时,为纪念屈原,各地都会吃粽子、米粑、鸡蛋和鸭蛋。粽子和粑的共同特点是一难做(比较麻烦),二难煮(蒸),因为煮蒸时间比较长。在煮蒸的过程中,谁往往迫不及待,想要吃呢?当然是孩儿们。即孩儿要吃粑,于是得出“儿吃粑”,亦即278,吃时当然是孩儿最先(前)吃,所以是“前278”亦即公元前278年。除了吃粽子和粑,孩儿们还要吃“0”(蛋)。吃几个?吃3至4个,综合起来就是“340”,当然又是孩儿先吃,所以前(公元前)340也就应运而生了。倘若再细一点,或加固一点,可算出屈原活了62岁,这样,你只要记住278(儿吃粑),或340中的任意一组数字,然后通过加减62便得出完整而正确的屈原生活年代。

  
  还如大教育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要记他的出生日——551.9.28,用谐音方法可说成是“呜呜咦,救儿吧!”,即孩儿的哭啼声。哭“呜呜咦”时,还可做做动作,用手横擦两眼的泪,且反复几次,嘴里不停的念——“呜呜咦,救儿吧!”(551.9.28)。如此讲课,颇是生动。为何以此哭声,因为孔子出生在我国春秋末期,当时到处是战争,哪有孩儿见了战争不哭的?!他逝世 的日子是“479.4.11”。过去老人逝世即白喜事要大操大办,大吃大喝,“479”即“死吃(吃,九江话读“弃”)酒”,而且吃了还“死要要”(4.11)。以此方法,深信记得住。考试时万一想不起,还可运用联想法,想想老师讲课时的动作——手擦泪,嘴哼“呜呜咦……”要注意的是,生的数字大于死的数字,那“公元前”三字一定不能忘!

  
  还比如,现代汉语中词分两大类,即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分为数、量、代、动、名和形容词。虚词又分为介、副、连、叹和助词。怎样记得牢,自己可编些小故事……然后得出实词——塑(数词)料(量词)袋(代词)动(动词)民(名词)心(形容词);虚词——姐(介词)夫(副词)粘(连词)糖(叹词)助(词)。

  
  还有,记电话号码8257446(八个二百五吃四次肉)。记8251349(八个二百五一餐四两酒)

  
  6、活学法

  
  活学法,是将一些应死记的知识通过变通方法而灵活掌握和运用的一种方法。知识应学活,而且应活学活用,能举一反三。知识学不活,效果肯定不佳。曾听说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很有钱的大财主,他的儿子很不会读书,一连上了三个一年级,可是始终连“一”字都不会认。于是财主张贴告示:“一年内,谁能将吾儿教会认‘一’字,吾将赏他100担大米”。有一位老教书匠,认为自己财运到了,心想:一年的时间教一个学生认一个 “一”字,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么?!于是他撕下“告示”,来到财主家教孩子。一年下来,这孩子无论是横“一”(汉语的一),还是竖“1”(阿拉伯数字的1),认得准确无误,脱口而出!年底时老教书匠禀告财主,说自己已经教这孩子熟认“一”了。财主顺手拿起旁边的一根扁担,往地上一扔,问孩子这是什么字,孩子说:“老师没教过”。财主怒言:“我儿根本没有学会,你怎能说熟认了呢?”老教书匠辛辛苦苦教一年,一粒米没得到。此故事说的是读书人学得不活,教书的人也未教活,其实这“扁担”就是稍为变了一点形的“一”字啊!

  
  代数 =C中,如果要求出B等于什么?一般人是用死办法死记硬背,即B= 。其实我们只要稍动脑子就不必死记硬背了。方法是把A当作6,把B当3;那C当然就是2。由此以来,如果求3即B,则3(B)= 。如果求6(A),则6(A)=2(C)×3(B)。这样,通过简单灵活的方法,解决花时间精力而去死记硬背,甚至效果不一定很好的问题。(当然,记忆力强的可不用此法。)

  
  物理知识中的作用力公式F= M·A ,同样可以采取以上灵活方式进行代替,而不用死记,即6 (F)=3 (M)×2 (A),若求3 (M)等于什么?3(M)=6 (F)÷2 (A)

  
  学习地理知识时,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一般老师讲课时也会再三强调这一知识点——我国有“56”个民族。但当考试题出的是“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的填空题时,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题是错的,将答案写成“56”(个)。答完题后,学生自己检查时还回忆到书本上写的是“56” 个民族,老师讲课时强调这一知识点时也讲是56个。初看似乎真的很正确,检查也查不出错误来。这其中原因至少有三:一是老师讲课死板,只知道照本宣科,不知道灵活机动。如果老师讲课重点提示一下,——“56”个民族是对的,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呢?假如真的如此讲了,那学生当然不会轻易犯前面的低级错误。二是学生学得呆板,不能将最大即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和少数民族分开记忆。三是考试时有的学生审题粗心。乍看似乎这个题非常简单,只看到要填多少个民族,而未细看题中的“少数”二字,从而导致答题结果出错。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