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语词的力量

语词的力量



为青年文化评论写的编辑导言

李燕


【全文】
  
  你好,这是三月的早春。当我们在街头侧耳听到诸如“躲猫猫”等层出不穷的语词的时候,我们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语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正是这些词语,静态地记录过我们社会生活的点滴,也在流变中舞动过我们的神经和思绪。如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春华秋实、瓜熟蒂落,语词也有自己的命运和规律。当我们回首每一个语词以及其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分明听到了种种与官方叙事不同的来自民间的声音,在网络的空间中被传播,它们裹挟潜伏着一种意识,在调侃的表象下,本质是对公共领域生发的事件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我们在这里惊讶地发现那些推动当下历史轮轴运转的人,是和我们完全一样的普通人。在这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制序,这里的社会制序是一种多人同意下的产生和存在,在这里,人们进行生动活泼而不乏意义的社会博弈和社会游戏。

  
  这些新鲜的语词攻占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一种符号现象,与不断涌现的社会事实相照应而存在。人们创造新的表达句子,通过共同的心理和认识过程,新的语句得以生成、模拟、学习和传播,文字语言的超时空特征使得新语句走向非个人化,变成了一种宽广的“公共领域”,从而创生了新的规则和制度安排。同时,大众交流形成着公共舆论,这种舆论载体从“一体”到“多元”的放开,意味着言论自由逐渐放开。曾几何时,美国为了保障言论自由,特别强调新闻自由,发出了“宁要报纸,不要面包”的呼号。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曾说:“我宁活在有报纸而无法律的国家,不愿活在有法律而无报纸的国家。”尽管网络传播和动员是现代社会组织公共议题的有效机制,但是网络媒体在完成初期的事件“公共化”以后,参与的可能性实际上却取决于公众对议题所涉利益的认识能力和组织能力。2008年发生的语言现象和背后的事件表明,只有每一个公民他们意识到“关心”公益本质上也是在关心自己,他们才能有效参与其中,而不是放纵自己作为“乌合之众”参与无意识的本能。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人或私人组织的成员,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开动脑筋,尽可能地理解公共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并以此公民身份为公共利益思考、发言、筹划和行动,同时这就是为什么政府不可以禁止他们接触一切观点、意见、质疑和相关的信息的原因。事实上,近几年来,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更多来源于建设性的公众参与,如“正龙拍虎”事件中,通过现代网络媒体的迅速传播,使这一事件充分融浸了民众的情感和思辨,“周老虎”也一度成为了造假的代名词,而这一场风波后面是对政府行政行为公信力的质疑和对政府行政行为很好的督促。公众参与的生活化气质,对于社会的微观构筑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2008年发生的事件背后,其本质上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利益冲突与整合。从更长远一点看,在这样零碎而不间歇国家与社会多样而又趋同的辩证发展过程中,民主政治生活将得以更广泛意义上的公民参与,这也是一个市民社会不断获得“政治解放”而展现人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自主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深层的发展向度。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