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识产权文化意识环境的营造。即通过培养和树立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规则意识,以形成尊重和理解智力劳动、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在我国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强化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创建各种知识产权教育模式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变革意识;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提高全民尤其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进而完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和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研究,为丰富知识产权学术思想提供理论支持。[19]日本在此方面的作法可资借鉴,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涉及法学的大学学院及知识产权相关的专科学院要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特许厅要求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教育,为社会各阶层、中学和普通成人编写知识产权教材,召开讨论会,组织知识产权教育研究;经济产业省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发知识产权课程(2003年出版了50万套标准教材);日本发明与创新协会自1974年以来,就为学龄儿童成立了发明俱乐部。已经在全日本的47个县建立起159个这样的俱乐部,并增进和当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公司企业的理解和合作。发明协会举办知识产权知识进修、发明表彰、发明创新展、发明竞赛和发明俱乐部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努力营造了一个充分尊重和理解知识产权文化的社会环境。[20]
(四)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环境的塑造。高校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点基地和摇篮。除了自身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业务培训。例如对从事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们定期地进行关于“如何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培训,使每位从事科研的人都知道如何利用现有技术,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思想库”“人力资源库”的优势。[21]
(五)知识产权文化信息环境的培养。使社会公众能够免费、快捷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信息,以便寻求帮助。如提高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检索系统的可访问性,使公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各种知识产权信息。再如国家、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设立为公众、知识产权申请人、权利人服务的体系,例如:“知识产权保护热线”等。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和广大公众提供有效的和可靠的社会咨询。[22]
【作者简介】
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注释】刘作翔:《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个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法律科学》,1998年第2期。
刘华、李文渊:《论知识产权文化在中国的构建》,《知识产权》,2004年第6期。
参见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编(中译本),“个人主义”条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见拙文:“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财产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刘作翔:《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个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法律科学》,1998年第2期。
参见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编(中译本),“自由主义”条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L. Ray Patterson, Stanley W. Linber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 Law of Users’ Righ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1.
参见拙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L. Ray Patterson, Stanley W. Linber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 Law of Uses’ Righ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1.
Willam F. Party, Fair Use Privilege in Copyright Law,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Washington D. C, 1986.
信春鹰:“法律移植的理论与实践”,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
俞荣根:“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反思”,载李楯编:《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内一切事情的权利”。引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梁治平:“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载李楯编: 《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思想自由、科技应用、商品经济发展是近代知识产权法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封建文化专制政策,通过特许权制度限制言论自由,具有强烈的反著作权思想色彩。参见宋元放等:《中国出版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
俞荣根:“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反思”,载李楯编:《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声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转型若干动因考察”,载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言论坛》(第二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燕:《电影版权与盗版应对》,《现代传播》,2006年4期。
刘华 周莹:《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的层次与目标》,《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沈文庆:《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中国科学基金》2005 年第 3 期, 第133页,转引自孟奇勋 李昌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探讨》,《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那英:《日本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2004年第4期。
沈文庆:《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中国科学基金》2005 年第 3 期, 第133页,转引自孟奇勋 李昌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探讨》,《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