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民间组织治理的变革部分是由黄浩明先生完成的,首先在时间纬度上论述了民间组织治理结构的变革历程经历的三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建章立制阶段和多元发展阶段;然后介绍民间组织治理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揭示和分析民间组织治理结构变革的矛盾,以及对于走向善治的路径展望。与以往所有阐述治理结构的著作不同的是,这部分所依赖的大量资料来源于作者所作的近百个个别访谈。因此很多内容鲜活而有现场感,能够体现治理结构对于不同民间组织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和浓度。读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或许没有统一的最美好的治理结构模式,但是对于每一个民间组织而言,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理结构。
当然,任何制度变迁都需要在更为广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单独地、隔离地去分析制度的变革难免会有突兀和缺乏说服力的嫌疑。因此读完这三部分之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就是似乎还应该有些笔墨来专门探讨这些制度以及变革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在政治制度改革之中的角色、制度及其改革对于民间组织的影响、民间组织在这些制度改革和创新中的参与和作用。或许是篇幅所限吧,也有可能考虑到与第一、三编之间协调问题。好在我们的思维可以不受到任何限制,完全可以走得很远。
四
这本书好比是关乎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组织以及围绕着民间组织所呈现的制度、社会、政治的地貌图。当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发展才走过三十年,如果更为确切地说,真正的制度设立仅仅只有二十年的时间。或许二、三十年的时间还没有为我们呈现出足够的谱系让我们来尽情地解读。所以我的有些评议就有责备求全的嫌疑了。
时间一意孤行,三十年、六十年、九十年……还有很多个三十年会毫无悬念地如约而至。但是中国的民间组织今后的走向却依然存有悬念。我掩上书,放在案头。祝愿我们所有民间组织的研究者和从业者能够持之以恒。我们同属于一个共同体,都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抱有美好的憧憬,当然前提是我们相信公民社会的形成会是更为理想的生活。所以,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人更为持久地关注中国的民间组织及其制度,可能是单个组织或者单项制度,可能是单个个案对于单项制度的推进,也可能是整体制度,乃至民间组织及其相关制度发展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无论怎样,请继续前行。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