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税收
宪法关系以相应的宪法规范为前提。但是,我国的《
宪法》中仅有一条直接涉及税收的规定,即第
5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除此之外,没有直接涉及到“税”字的条款。但这并不表明
宪法仅仅规定了公民的纳税义务而不确认公民的应有权利,税收
宪法关系也不仅仅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实际上,
宪法中除了第
56条以外,其他涉及到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国家机关权力配置与行使的条款以及
宪法原则都可以是
宪法性税收条款。税收是国家对公民财产权在一定程度上的侵扰,也是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二次分配。因而,
宪法中涉及到的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是纳税人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实定法根据。《
宪法》第
13条规定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在公法领域,与财产权保护相对应的是国家公权力的行使。
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宪法中对国家权力的来源、配置、行使以及监督的规定是对税收领域税权的配置和运行的基础。《
宪法》第
2条规定的人民主权论是我国税收政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宪法性渊源。从人治的“家产国家”到法治的“租税国家”,整个国家的宪政活动本质上都是围绕着税收的征收和使用进行的。因而可以说,
宪法的全部条款都与税收活动息息相关,都是税收法律关系的规范基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