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五四运动的新史观

五四运动的新史观


阚敬侠


【全文】
  
  今天是五四运动90周年。国内思想界近年来对于五四运动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思,这些反思其实毋宁说是当代问题的投影。一些人从法律的角度审视五四运动,认为大学生的暴力行动本不足取;一些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不足取;一些人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道路着眼,认为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浪漫主义不如社会改良主义,如此等等。

  
  评价一段历史事实的标准,固然可以多样。时人有时人的标准,后人有后人的标准,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标准。然而,无论如何,对于一段历史事实,总是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即此时、此地、此人,使看似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后人从这些必然性之中,可以反思:如果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某种变化,是否可以形成另外的必然性,产生不同于以往历史的新经验。本文坚持以这样的两分法看待五四。

  
  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现代民主、科学的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源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是陈独秀、鲁迅和胡适,他们将新文化运动的精髓概括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他们为什么要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这必须要从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历史经验事实中加以认识。

  
  1840年后,中国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日趋衰落,面对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民主观念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却一直在禁锢人们的思想,科学不昌,军备废弛。那时的西方,还没有足够的闲情逸致充当“世界秩序正义”的精神领袖,而是着眼于侵略和掠夺,充满血与火的野蛮和杀戮。只是,资本主义列强客观上也给中国强行输入了新的生产方式,使国人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更新的必要在于开启民智、富民强国,在一定程度上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了70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治国制度,军队配备了一些新式武器,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指挥的湘军和淮军,所以,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没有像以前历代的农民起义那样获得成功。但是,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海战以及中法战争中的惨败,说明在不撼动封建帝制下的洋务运动并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因此,乃有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动的戊戌变法,试图革新帝制,仿效英、日等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顽固封建帝制势力扼杀了这一改革,也熄灭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制的最后幻想。1902年,受欧美革命影响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率先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1911年辛亥革命在中国南方虽然胜利了,但民主的力量仍然弱小,只是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广大的社会群众仍然深受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而没有普遍觉悟。加之欧美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袁世凯,让中国民主革命成果为势力强大的北方封建军阀所窃取,使民主革命派深感失望,并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陈独秀经历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试图从思想上唤起广大青年的民主觉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鲁迅则从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着手,论证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对于人民的毒害,倡导平等、民主、自由的新文化观念。而留美学习社会科学的胡适,深受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民主思想的影响,从推进中国社会大众文明、民主、进步的角度,大力倡导白话文革命,反对文言文。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