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教育怎么了?
郭剑寒
【全文】
金融海啸的到来, 让本就是就业老大难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更少了去路。据说,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教育部竟然开了法律硕士“不招法学本科毕业生”的禁。
正应了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无数的法科学生就像隔着玻璃板的小虫,看着前方一片广阔,却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于是,多数法科毕业生成了律所的廉价劳动力,更多的人挤上了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还有的,只好改行,据说做推销员的也为数不少。比比美国法学院均价10万美金的年薪,纽约大所不低于16万美金的起薪,可谓是天上地下。
法学教育怎么了?老早就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反思出现了,争论也有了,激辩也不少。更有如张文显先生这样的大家,近年来致力于法学教育的研究。
我不是个聪明人,也一直觉得关系到法学教育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根本不是我所能考虑的。而更深层的原因,我也是这个体系中出来的,恐怕是“当局者迷”吧。于是,我虽然有点想法,但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很沉默。
而触动了我写一点感想的是《法制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国法学教育的尴尬与突围”(见后附文)。纵观该文,对现象描述较多,对当前可见的主要观点也概括了不少。但看过以后,我的疑问仍然没有消除:这些招有用么? 看罢,颇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概括起来,这篇文章的核心包括:法学教育粗放式的规模扩张所导致的学生培育质量下降,法学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机制亟待改进;而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
作者在讨论这些问题时,重点讨论了:学位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术与实务不分,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本该成为主流的法律硕士处于尴尬境地……
作者的核心逻辑是:法学教育要实现由学术型向实务型的转变;相应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法律硕士教育应该成为法学教育的主流。
所有这些,蕴含了一个逻辑:学术和实务的水火不容--兼顾两者只能造成顾此失彼--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学硕士教育的尴尬便源于此。
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在文中也有提到的观点是,取消法学本科教育,仿效美国的“后本科”教育。
所有这些,或许都有些道理。但是,这些说到点子上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