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喝酒与公平

喝酒与公平


王成


【全文】
  

  最近一直在想喝酒和公平的问题。


  

  中国人喜欢喝酒。不仅婚丧嫁娶要喝酒,有朋自远方来,熟悉的朋友小聚都要喝酒。办事应酬要喝酒、无事闲暇也要喝酒。高兴要喝酒庆祝、悲伤要借酒消愁。因此,有句话说无酒不成宴。


  

  关于为何无酒不成宴有很多说法。多数人都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喝酒后可以放松;同时,喝酒可以创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陌生人会很快变成熟人、熟人之间会变得更熟。中国人是比较喜欢大团圆的,喝酒可以随时创造这样的效果。


  

  与无酒不成宴相联系的就是劝酒。电影《手机》表现了河南人劝酒的场景。实际上在中国的很多地区,都以主人将客人劝酒劝到喝高作为待客之道。在更多的地区,即使没有这样的要求,主人劝酒也是待客的基本礼节。平时朋友、同事一起聚会,也都要互相劝酒。


  

  为什么要劝酒?据说,人类的很多礼节,在它出现的当初,都有很实用和功利的目的。读书时,忘了听哪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观点。他举例说,比如客人来访,离开时主人一般会送到大门口,目送对方离去。这种行为被视为待客的礼节,送得越远,说明对客人越尊重,因此中国有所谓十里相送的说法。但那位老师说,据考证,其实这种行为,最初是为了防止客人在离去时,顺手牵羊偷走主人的东西。又比如,现在再普通不过的握手,在当初是为了表示互相都没有携带伤害对方的武器。


  

  那么,劝酒这种礼节背后有没有更实用的目的呢?我最近听到一个解释。说喝酒以后人会变的兴奋,因此,会把平时隐藏的“真我”比较多地表现出来。而之所以“真我”在平时被隐藏起来,是因为“真我”的暴露比较危险。喝酒以后,如果在场的所有人大家都是真面目示人,那么互相会有安全感。如果大家都是“真我”,惟独有那么一个独自清醒的人冷眼看着大家,“真我”们就会觉得有威胁。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同时可以解释,为什么数千年来中国的茶、西方的咖啡,或者其他任何饮料都无法取代酒的地位。原因可能在于茶或者其他任何饮料不具有使人现出“真我”的效果。


  

  因此,我们经常面对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一般都要喝些酒。如果大家决定要喝酒,每个人都得喝。如果你不喝酒,则会自觉理亏;其他喝酒的人则感觉站在了正义的一边。那么,又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