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影响监管法的各种因素
金融监管法的演进深受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有人认为,金融市场规模越大、越复杂,受到的监管也就越多。从表面上看,这种看法颇为合理,因为大型复杂的金融市场必然有大量的参与者,信用风险的集中度较高,风险敞口的规模也更大,这就很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有必要实施更多的监管控制。对于像伦敦和纽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言,上述“规模论”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此外,也有人认为,如果金融市场主要由少数有着良好商业操守的金融机构所主导,那么在该市场上就会形成一种集体文化,推行其独有的道德准则,要求所有市场参与者高度诚实守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是如此,瑞士等一些国家至今也没有改变。在这些国家,金融市场中的道德准则并不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而是在潜移默化地约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这正是荷兰在十七世纪以及英国在十九世纪成为世界金融强国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当时的荷兰和英国根本没有金融监管法。因此,上述“规模论”的观点值得商榷。
从历史来看,金融监管法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统治阶级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对货币借贷和投机性交易活动的基本态度。这些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因而对金融监管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违规行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大量企业破产,违法违规行为暴露无遗,这必然会激起社会公众的强烈愤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影响金融监管法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事件[②]对英国公司法的影响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 Company)事件[③]对法国法的影响也毫不逊色。另外,诸如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的高通货膨胀对德国货币政策的影响[④],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对美国监管制度的影响等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作者简介】
菲利普·伍德(Philip R. Wood),是英国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Allen & Overy LLP)全球业务特别顾问,并分别兼任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客座教授以及剑桥大学约克(Yorke)教席荣誉研究员。
刘轶,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武汉大学法学博士。
蔺捷,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 2007年,英国斯韦特·马克斯韦尔出版公司(Sweet & Maxwell)先后出版了本文作者的九卷本系列专著“国际金融法律与实践丛书”,本文节选自该丛书的第一卷《国际金融监管》一书,经改编后发表于2007年10月出版的《资本市场法律学报》(Capital Market Law Journal)第2卷第4期。作者同意我们将本文译成中文,并推荐给中国读者。
刑法化是犯罪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
刑法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具体的刑罚种类和量刑标准,从而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在本文中,
刑法化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既包括
刑法对金融犯罪活动的制裁,也包括行政法对金融违法行为的制裁。——译者注。
1711年,英国政府因战争负债而向一家名为南海公司的金融机构融资,并承诺按照6%的利率支付利息。此外,南海公司还获得了对南美洲殖民地的贸易专营权。此后,南海公司开始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股本规模急剧膨胀。该公司的垄断利润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股价也扶摇直上。同时,南海公司的管理层还不断散步虚假信息或者制造种种假象,以迷惑投资者。受其影响,许多公司也凭借一些不切实际的题材竞相发行股票融资,并受到了投机资金的追捧。然而,南海公司的管理层很快就意识到,依靠正常的经营活动已经无法产生现金流,为了防止资金链断裂,必须发行更多的股票。并且,管理层暗中抛售了所持南海公司的全部股份。得知这一消息后,其他投资者也疯狂地沽售手中的各种股票,进而引发了一场严重的股灾。后来,直到1725年英国政府一直禁止任何公司发行股票。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经济才逐渐恢复。——译者注。
1715年,法国刚刚走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阴霾。当时,国民税负沉重,国库严重亏空,货币大幅贬值。金融家约翰·劳(John Law)为法国国王路易斯十五世设计了一套平抑经济的方案,即成立一家银行回笼金属货币并发行纸币,纸币可以按照发行时的价值兑换金属货币。这套方案行之有效,也使约翰·劳赢得了法国政府的信任。1717年,约翰·劳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密西西比公司,并以之吸收合并了发行纸币的银行。在殖民地贸易、代征税款、铸造金属货币等方面,密西西比公司先后获得了多项特权。高额的垄断利润以及购买股票获利后的“羊群效应”使得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成为投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该公司则大量发行银行券为这种投资行为提供资金,进一步推高了股价,使之比最初上涨了20多倍。然而,这种没有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银行券几乎一文不值。不久,由于银行券的发行量过大,货币贬值的压力开始显现出来。得知密西西比公司的管理层已经暗中抛售了股票的消息后,公众投资者的信心遭受巨大打击,公司股价也几乎是直线下挫,很多百万富翁顷刻间变得一贫如洗。密西西比公司事件使得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经济走向萧条,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诱因之一。——译者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德国政府宣布停止以纸币兑换黄金,以便货币的发行规模不受黄金储备规模的限制。战后,为了扩大出口,德国政府有意低估本币币值,但却因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食品,推高了国内的物价水平,输入了通货膨胀。同时,德国政府也未能有效利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结果是,德国的货币供应量短期内增长了四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希特勒则趁机逐步掌握了国家权力。——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