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专利审查事业服好务
李洪江
【全文】
“其实未来并不遥远,此刻不就是你曾经眺望过的一个未来?”,随着苏力院长在毕业典礼上结束语的尘埃落定,我脱下了代表三年努力战果的“学位服”,来到了这里。不中听的一般是实话。找工作,说是双向自由选择,但大家都知道,你既没有太大自由,也没有很多选择。
这里是中国300万件专利繁殖的摇篮,是祖国未来知识产权事业的“观礼台”。我说的这个地方大家自然知道,可并不必太多的直言,殊不知隐晦的总是充满着“浪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谁知道润之老人家当时的鸿鹄远景?说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喜欢这里。
小时侯家里来客人端水倒茶经常撒他们一身的我就有一个梦想——作一名出色的“店小二”——学习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服务意识。大学校园里塞万提斯的雕像告诉我正是由于堂吉·珂德“勇于向苦难挑战”的勇气才使他成为千百年来众人追捧的对象。课堂上台湾学者张宇枢老师这样教诲我们:“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腾飞指日可待,但需要你们象田间的农夫呵护麦苗一样坚持……”
没想到进审协的第一天祁老师与我深入的谈话至今还“绕耳三日”,他说“人要作路边的小草给行人带来绿色……”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就象歌里面唱的“冥冥天注定……”《爱拼才会赢》。
曾几何时,中国领导人频繁在《新闻联播》、《对话》等收视率比较高的节目中谈起了甚至到现在为止大多数老百姓还“懵懵懂懂”的“知识产权”。可就是这“苦口婆心”的巡回播放,我们大家才聚到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添砖加瓦。带有理工科背景的我们,平日里在学校已经对“专利”这一能够评职称、定课题的“砝码”开始了神魂颠倒式的“顶礼膜拜”,一遇到魏老师、祁老师在招聘会上那“煽情的”承诺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我们投身于此的决心——以这里为“根据地”——开拓中国未来知识产权事业的辉煌,更甚者该事业已经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接到了一起。
学术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学习知识产权的理论总是交接在“枯燥”和“创新”之中。刚刚进入审协的时候,真是搞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关村花“300大洋”就能搞定的“硒鼓”,在这里,又是在这里,却花费十倍甚至百倍的“钞票”购买。也许吾师郑胜利先生关于“约翰?洛克”的“劳动财产权理论”与知识产权现代性的“因果关系”的论述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再回想第一堂课上,贺老师为我们描绘的中国未来知识产权事业的宏伟蓝图,可是在真正“审查”的过程中,却发现有很多“技术方案”都出自“红头发蓝眼睛”之手。所有这些,我们有可能只能归因于“学术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差距,弥补这种“差距”的历史使命自然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处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关键时期的中华优秀儿女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