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杨连专


【全文】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发挥重大的作用。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临新的形势而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的决策。有关“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决策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正是由于历史上人们不断对于“和谐”理想的追求、理念的表达和制度的创设,才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易经》提出“太和”的观念到孔子师徒的“和为贵”、荀子的“和为一,一则多力”,以及范仲淹“政通人和”的理想等,都包含有浓厚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即是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维系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作为社会政治论的儒学,孔子所关注、思考的核心即是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并使之成为现实
     。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提出“和而不同
     ”。《礼记》虽是晚在东汉才编辑而成的儒家典籍,但其中《礼运篇》中挂在孔子名下的一段话仍可视为对孔子理想的反映与概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这些精彩的描述实质上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追求的民安居乐、政治清明、祥和有序的和谐社会。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关于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他认为统一天下不是靠掠夺性的战争,而是靠人心归向, 靠上下一心的“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