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新“全面无效说”:德国关于被害人同意之错误理论的新进展

新“全面无效说”:德国关于被害人同意之错误理论的新进展


车浩


【关键词】文献
【全文】
  关于被害人同意中的错误理论,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刑法学界一直存在着“全面无效说”与“法益错误说”的对立。前者占据传统通说的地位,但日益受到后者的冲击。晚近由一些德国学者提出的将同意效力与归责问题进行分离思考的新方案,是在传统的“全面无效说”基础上进行重大修正的最新尝试,是一种亮点和问题同样突出的新的“全面无效说”。 
  


  

  被害人同意是刑法上最重要的超法规正当化事由之一。近三十年来,德国刑法学界很多一流学者
     对被害人同意问题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激烈的讨论,并发展出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论,影响和传播到大陆法系各个国家地区。我国刑法学界以往对被害人同意问题关注不多,不过近年来随着对整个正当化事由体系的重视,为国内探讨被害人同意问题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量的研究论文随之跟进。但是总体来看,一些论文仍然停留在对通说的一般性介绍上,重复性论述较多,对一些焦点问题的研究深度不能令人满意。 


  

  被害人同意的错误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重大争议性的问题。对此,大陆法系刑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同意中存在重大错误,同意即为无效,这可称为“全面无效说”;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并非所有错误都会使同意无效,只有那些与法益本身的性质、内容和影响相关的错误,才能导致同意无效,这可以称为“法益错误说”。
     从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地位上看,“全面无效说”出现在先,目前在德国、日本、台湾地区的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法益错误说”后来居上,近年来在德国、日本的学术界已有取代前者之势;但是“全面无效说”并未甘心拱手退出,最近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发展,又焕发出新的理论魅力。 


  

  基于错误的被害人同意究竟效力如何?这直接关系到间接关系到行为的可罚性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奇疑难的案件层出不穷,司法实践中得到被害人同意而实施的行为屡见不鲜。例如得到被害人的同意而毁坏其财物,得到被害人的同意而伤害其身体,得到被害人同意而与之发生性关系等等,在这些场合,如果被害人事后提出,当初的同意是因为陷入错误所致,那么同意的效力是否受到影响?行为人是否因此构成相应的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伤害罪和强奸罪?或者因为有欺骗的情形存在而构成诈骗罪?这些实践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刑法教义学给予关注和回应。我国刑法学界目前在被害人同意的错误问题上主要引入的是“法益错误说”,
     为了进一步促进理论对抗和学说争鸣,本文拟对“法益错误说”的对立派“全面无效说”,特别是对近年来由德国学者阿梅隆(Amelung)予以发展和革新的双层结构的“全面无效说”,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 全面无效说的传统观点及其缺陷 


  

  为了确定同意是否有效,早期的一些德国法院使用了一种对比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法官首先会考察被害人的“真实意愿”,即假设被害人未陷入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将他可能做出的决定作为一种标准,来与实际在错误下做出的决定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中显示出的偏差,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导致同意的无效性。但是,这种区分原则和对比的方法在一些德国法院的判决中却成为被广泛运用的“潜规则”。 


  

  “全面无效说”基本上是对“对比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总结。这种观点认为,如果错误与同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被害人就不会作出错误的决定,那么这个同意就是无效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强调同意的任意性和真挚性,意味着凡是在错误的情况下取得的同意,基本上一律无效。法谚有云:“错误就是不同意”,或者说,“有错误时不能视为同意”,可以看作这种观点的源头。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