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有一种看法,或许也是一种偏见吧,认为“80后”的文化内涵在于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城市里的孩子,因为当时农村依然很穷。他们的成长不带有心理上的阴影,童年有足够的玩具和游戏,在优越的环境下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条件,但他们不明白粮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不明白土地对于中国农民的重要性和不可剥夺性,他们的生活缺乏一种厚重感,轻则闹出认小麦为韭菜的笑话,重则以书本代替经历,在西方经典的故纸堆中找寻中国变革的出路之所在。想到这里,我莫名感到一种恐惧:我所恐惧的不是“80后”的一代因为没有经过磨炼而承担不起国家责任,而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经历使他们的生活缺乏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厚重而不了解中国国情,从而在今后将国家引入一条不可知的道路,而构建这条道路的理论或是来源于“经典著作”,或是来源于学术新锐的“畅销书”,而非亲身的感受。
中华民族是一个足以令世界感动的民族,不是由于现在,而是由于她的过去。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奋斗没有任何价值,而是现世的努力不可能在同一时代获得完全公正的评价。“80后”的青年们应当认识到即使自己将来取得任何成就,那也是建立在前人的智慧之上的,是“老三届”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磨难在教导着我们。如今,当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已逐渐渗透为普世的价值观,伴随着他们的快餐店在中国大陆上肆虐的时候,我们年轻的一代是否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从而成就中华民族的强盛呢?对这一切我并不乐观,现实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年轻人的过早蜕变,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成熟”,然而一个成熟的人首先会是一个理性、不盲目的人,大家做到了没有?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说这一代的年轻人是在温室里长大的,那么惟一的结论就是他们还没有成长起来,因为他们还没有付出足以使他们对这个社会有更深入了解的代价。因为无知,所以狂妄。“80后”的一代思想是在云里飘着的,他们的双脚还没有触及中国广袤、坚实而又充满坎坷的大地。
七、结语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如绪论中所说,希望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十年之前,看看我们这十年来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没想到越写越远,不光是一九九八年,就连之前和之后的很多事,也都囊括了,但却不一定精准。总体而言,文章中每个主题的契机,却都是起于九八年的,这也使我的惶恐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的安慰。其实总体上来说,本文所谈的主旨仍然是越来越全球化的中国所面临的危机和存在的问题,只是文字功力有限,所以只能略窥一二。本文并无严格的格式和论文引注,因此从题材上来看属于学术随笔。如果一二十年之后,还有人能够关注这篇文章所针对问题的看法,能够在对问题的分析中找回复兴民族的方法和信心,那么我的意图也就达到了,当然,在学术高度产业化的今天这只是一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