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罪罪过形式之我见
刘琪
【全文】
一、国内外侵犯商业秘密罪之相关立法及其精神
(一)我国有关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主观方面的立法沿革
1.民事法律的规定
在9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刚刚起步,尚未完整清醒的意识到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零星规定见于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关于
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
技术合同法》中,直至1991年修改后的《
民事诉讼法》才明确在法律中使用商业秘密的概念(第
66条和第
120条),但却未能揭示其内涵,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说是形同虚设。1992年7月14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商业秘密的外延作了解释,“
民事诉讼法第
66条,第
120条所指的商业秘密主要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商业秘密”。从而最先在程序法中对商业秘密进行了解释和界定。程序法先行于实体法,这不可谓非立法过程中的一大异像。
1993年9月2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被认为是第一次在我国立法史上对商业秘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明确规定了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行政的、经济的实体法保护。该法第10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非法手段侵犯商业秘密,并对商业秘密的概念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表现作了具体的规定,另外第25条还规定了处罚的方式和具体的数额,但并无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此后国家工商局在1995年11有23日发布了《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对《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由于作为民事侵权责任主要承担原则的过错责任原则对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大小及范围并不因侵权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有不同,因此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主观要件在民事法律中就退居次要地位,而此时尚未考虑到动用
刑法手段给予商业秘密强有力的保护,这也是与我国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