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自我评价新闻报道内容自我评价新闻报道内容是媒体实施对新闻报道内容自我限制的另一种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衡量新闻内容是否符合媒体自身的受众定位,新闻本身是否有价值以及报道这样的新闻会在公众中产生怎么的效果。如果该新闻事件本身有新闻价值,能给媒体自身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则报道。反之,要么弱化,要么干脆不报道。
2.2.1 以自我定位评价新闻内容美国传播学者托尼·哈里森在《传播技巧》中说:“传媒定位是指一个传播媒介的特点在受众心目中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传媒的地位、报道质量、受众的类型以及该媒体有别于其他传媒的特质或价值”。[25]《华西都市报》原总编辑席文举认为,传媒定位要思考的“就是你的位置放在哪里,你的位置对面坐的是谁,你面对谁说话。”[26]因此,媒体定位就是要解决报道什么、如何报道、为谁报道。
19世纪末期,以普利策和赫斯特为代表的“新新闻事业”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涌向“事实煸情”的邪路时,阿道夫·S·奥克斯于1896年8月买下了陷入困境的《纽约时报》。奥克斯并没有追求普利策和赫斯特等人所倡导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大拼,也没有沿着“通俗化”的老路往下走,而是要出版一份新闻全面、社论稳健、供不喜欢过分强调娱乐性和特稿的读者阅读的报纸。他的这一套与“煸情主义”相对抗的编辑方针,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原则宣言之中。他说:“我的殷切目标是:《纽约时报》要用简明动人的方式,提供所有的新闻,用文明社会中慎重有礼的语言,来提供所有的新闻:即使不能比其他可靠媒介更快地提供新闻,也要一样快;要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不论涉及什么政党、派别或利益集团;要使《纽约时报》各栏成为研讨一切与公众有关的重大问题的论坛,并为此目的而邀请各种不同见解的人参与明智的讨论。”[27]奥克斯反对一味地迎合读者,拒绝刊登玩弄“噱头”的新闻报道,甚至禁止在他的报纸上刊登连环画,他对图片的兴趣也不大。他以“本报不会污染早餐桌布”这一口号为报纸的广告语,并把“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这句名言刊登在报眼位置。他还发起了征集办报口号活动,并十分推崇一句获得优胜的口号,即“包括全世界的新闻,但不传播丑闻”。[28]奥克斯针对当时愈演愈烈的煸情主义和黄色新闻所提出的一系列对策,提高了报纸的可识别性,树立了卓而不群的媒介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西方媒体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赢利,金钱—收视率—广告,形成媒体的“铁三角”,他们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三角怪圈。但他们在新闻内容的呈现上并非为所欲为的,而是有限制的。 20世纪30年代,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先生在《生活日报》创刊号上就写道:“在决定本报篇幅和格式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几种条件:第一是读者大众的需要;第二是我们自己的能力;第三是目前一般新闻纸不能顾及而我们可以设法补充的地方。”[29]这是韬奋先生对报纸定位的思考。当前,在媒体市场上,举凡既有社会效益又经济效益的媒体,无一不在思考自己的定位。《人民日报》对自己的定位是:“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精神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光明日报》把自己定位为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南方周末》对自己有两个定位:第一个定位为:“应该作为知识分子和民众的桥梁,它应该是双向的,它应该将知识分子思想的精髓,包括科学和民主思想,通过报纸的日常报道普及到民众中,同时将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心态传达到知识分子中间。”其第二定位更为具体,即把有中学和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关心社会、热爱知识的人,作为《南方周末》主要的读者对象。从这三份报纸的自我定位中可以看出,媒体的自我定位是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报道新闻的内容和侧重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南方周末》认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可能会认为其存在舆论导向问题,与自己定位不符而弃之不报。同时,《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南方周末》也不一定会有同感。
2.2.2自我新闻价值的评价 “价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个解释:A、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B、积极作用。新闻价值取“价值”的第二种解释。即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自身含有的能够满足社会(主要指受众)需要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反映着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日本新闻学者小野秀雄认为:“报纸出版罪恶和不道德新闻的任务,在于暴露它的丑恶、规模和危险,这才是一种真正必须的服务。报纸有一种选择的责任,它要区别什么是对人有用的,什么是对人没有用的;它要区别什么是正当的公共趣味,什么是不正当的公共趣味;它要区别什么是合法而有价值的新闻,什么是仅能满足淫秽好奇的新闻;它要区别什么应当刊登,什么不宜刊登”。[30]这是选择新闻内容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媒体实施新闻报道内容自我限制的基本依据。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新闻价值评价可分为传者评价和受者评价,这里主要探讨传者评价。传者评价新闻价值,核心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新闻本身价值的大小,有没有传播的必要性。新闻价值取决于新闻的重要性、新鲜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新闻传播者考虑新闻本身价值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新闻对自身的价值。如新闻与受众的相关度如何,受众兴奋点在哪儿,以及新闻报道对新闻媒体自身利益有无影响等;二是政策干预度。新闻价值实现的主体不在于新闻本身,而在于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判断新闻内容有无报道价值的第一标准是新闻价值,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实践起来也是困难重重,面对强大的政策压力常常被扭曲。如集体上访、重大自然灾害等等,新闻价值确实很大,受众关注度也很高。这些新闻在没有得到政府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媒体不敢擅自报道,只能忍痛割爱将它“扼杀在摇篮”。三是目标受众的关注度。即媒体把目标受众群的关注度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目标受众关注程度越高,说明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则越小。如:亚洲金融危机、泰国政变、美国大选、“神六”升天等其本身新闻价值不可小视,但它是不是媒体目标受众最关注的热点,是媒体判断新闻价值首先考虑的问题。倘若不是目标受众最关注的热点,或弱化、或干脆不报。
2.2.3以传播效果评价新闻内容传播效果评价是媒体自我评价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就是通过新闻传播前的效果预测、传播后的影响评估,寻求确立新闻报道内容标准的依据。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声誉,影响着媒体的利益,影响着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各媒体设立的读者信息调查机构,就是通过双向沟通了解受众的求知动向,了解受众对媒体新闻选择的意见,以及媒体新闻报道的社会反响。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传播效果的评价分两步实施。即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前,用法律、制度、道德以及先前积累的经验对新闻本身评价。这个评价其实质就是价值评价,即有无新闻价值,有无传播价值,传播后预期会达到什么的效果。事后评价是指新闻传播后,媒体及时跟踪社会动态,了解受众和主管部门反馈的意见,分析受众欲知、求知的兴奋点和主管部门的容忍度,以此作为调整新闻报道策略的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登了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先生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这篇文章的出笼导致了《冰点周刊》的停刊整顿。《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是否存在政治问题,这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要研究的是其出笼的过程,以及对《中国青年报》今后新闻走向的影响。《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先生在《用新闻影响今天》(《冰点》周刊纪事)一书中,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了描述。“文章发表遇到困难与总编辑辨论”部分写道:“总编辑李而亮说,‘大同’,袁伟时这篇文章,刚刚我们四个总编辑都看了一遍,共同意见是风险太大,不能发表。”这说明在文章发表前,媒体管理者已对传播效果进行了预测。但在李大同等人的坚持下,文章还是发表了,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用李大同先生的话说:“袁伟时文章引起强烈不同反响,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不管大风起于何处,但结果是不可改变的,那就是《冰点周刊》停刊整顿。这次停刊整顿对《冰点周刊》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面对空前高涨的读者热情,空前沉重的政治压力,更加严格的审查机制,《冰点周刊》还能不能坚持他宣称的新闻理念,无人能做出准确的预测。第3章新闻报道内容自我限制的原因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自我限制的原因,我们不能孤立地寻找内因,还应该解析它的外因。内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是促使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实施自我限制的根本动因。从媒体生存的外部环境来看,媒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媒体的新闻报道,有时甚至直接干预。媒体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外部干预甚至制裁,不得已而为之,进行自我限制。从媒体自身利益来看,媒体是市场主体,它的直接客体是受众。没有受众群的支撑,媒体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立锥之地。提供什么样的新闻以及受众欢迎什么样的新闻是媒体时刻应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