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383页。 转引自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383页。 参见克瑞斯汀-丝维斯特著《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译者序,余潇枫、潘一禾、郭夏娟译,郭夏娟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3页。 约翰-麦克因斯著《男性的终结》,黄菡、周丽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5页。 参见《社会性别与中国现代性——王政博士12月9日在复旦大学的讲演(节选)》,《文汇报》2003年1月12日第6版。 参见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24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第一卷),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1页。 以上关于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的描述请参见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384-391页。 参见凯瑟林-巴特利特《女性主义的法律方法》,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229页。 朱蒂思·贝尔《法律之前的女性—建构女性理学》,官晓薇、高培桓译,商周2000年12月出版,第64页。 参见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7-32页。 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37页。 参见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39页。 参见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88至189页。 参见参见克瑞斯汀-丝维斯特著作《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译者序,余潇枫、潘一禾、郭夏娟译,郭夏娟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3、7、12页。 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余潇枫、潘一禾、郭夏娟译,郭夏娟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08页。 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余潇枫、潘一禾、郭夏娟译,郭夏娟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34页。 C.罗马尼《国家责任私人化:女权主义对国际人权法中公/私区分的批判》,载丽贝卡-J-库克编著、黄列译《妇女的人权——国家和国际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8页。 马格利特-桑顿《不和谐与不信任——法律职业中的女性》,信春鹰、王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34页。 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余潇枫、潘一禾、郭夏娟译,郭夏娟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08页。 参见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余潇枫、潘一禾、郭夏娟译,郭夏娟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