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等对“命题1”提供的证明为:相关的思想包括,诸如德治(为政以德),以及下列古老的思想:天意就是民意,统治者应该听从人民的意见,政治权力应该为实现人民的意愿而运行,天下为公非属一人,隐含人类平等的人人皆可成圣的思想。非常古老的思想诸如禅让制和汤武革命也被提及。相关的实践包括,宰相对统治者的牵制,宫廷史官的秉笔直书,相关的制度诸如宰相制度和都察院以及针对官员录用的稽查和科举制度。
徐复观等对“命题2”提供的论证则比较复杂,主要有:(1)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瘟疫缠身,导致治乱更替式的王朝循环。“为了打破这种状况,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民主政府。”(2)上述在中国传统中的一些民主的种子“去牵制帝王的权力,并使中央政府与社会间,经常有沟通之桥梁。只是这些制度之本身,是否为君主所尊重,仍只系于君主个人之道德。如其不加尊重,并无一为君主与人民所共认之根本大法──
宪法──以限制之。因此,很明显地,如果要使限制有效就必须将对君主权力的限制从宰相转移到政府结构之外的人民。因此,民主是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本质趋势。”
最后,陈弘毅教授指出“徐复观关于儒学和民主的主要命题之一就是,儒家理论中的性善论为民主提供了道德基础。在他看来,这种积极和乐观的人性观点肯定人的尊严并导致对人的尊重、关怀和信赖。他主张,民主就是建立在对人民尊重、关怀和信赖的基础之上。徐复观论证到,人性论的另外一个观点——主张性恶论——将会导致民主的对立面:如果人民是恶的并不被信任,那么威权主义统治将会被证明能保证免于这种恶。徐复观的观点可能和张灏的观点截然相反,后者主张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源自于基督教原罪观念的对人(尤其是统治者)不信任紧密相联。”
徐复观完全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并且相信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之,他明确指出不存在特殊的中国式民主。他提出,如果孔子和孟子生活到现在也会支持民主。徐复观的著作也肯定在上述1958年《宣言》中的一个基本命题:中国的民主化不仅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而且将是儒学传统的必然发展并能够使儒家理想较之以前获得更好地实现。
三、迟到的暮钟——我们如何对儒家政治学说进行现代诠释?
陈弘毅教授的论文和主题演说引起了与会个别学者的关注和评论——尽管大部分中国大陆学者都对此话题感到茫然与无从论及——张中秋教授在评议阶段就指出:陈弘毅教授是法理学界为数不多的善于就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的学者之一。而《政治儒学与中国民主》的写作,是我国法学界首先讨论儒家政治与民主制度的论文,应该是一个重大的贡献。但是,张中秋教授同时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不仅仅是儒家的政治哲学,还包括法、道、墨、佛等诸家的政治哲学,而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精髓学说是着重体现在《易经》中的,而从《易经》中发展出来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很难与西方民主政治相互沟通。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起码从形式理性的角度,无论中国政治哲学还是西方政治哲学,均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连带性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凝结出来的“和谐”价值假如被西方政治哲学所接受,将有可能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概念”融入西方的“民主”概念之下。
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大会主持人没有给出提问与讨论的机会,所以,其他参会学者也就没有机会就陈弘毅教授的主题发言进行提问或者评论。我也只能在下午茶歇的空当,与陈弘毅教授进行了一对一的个人交流与探讨。我的主要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