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求学当真——《问学当善》读后有感

求学当真——《问学当善》读后有感


左明


【全文】
  注:该文作者:范忠信
  载于:《法学家茶座》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大学应当提供什么?
  该文曰:“每个有知识的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未必。套用电影《董存瑞》中爆破队员牛玉和的一句台词:那是过去,可不是现在(意指其妻思想进步了)。针对学校的“过去”,也不是过往的全部历史。其实,学校不是从来就有,更不会永存于世。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历时非常有限。其只能在特定时空出现,扮演特定角色,承担特定使命,完成特定任务。
  我所想要表达的是:重新理性看待学校,特别是我们现实中的学校。也许是过于“夸张”的比喻:中小学是青少年日间收容所(替家长管束学生身体),大学(含本、硕、博)是信息灌输集中营(使学生固化思想)。
  我曾经的同事(依旧就职于我曾经就职的行政机关)不无幽默地说道:虽然你跳槽了(从机关到学校),但只要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何处,游戏规则是一样的。愚钝的我——顿悟!
  当该文提出“我们的教育体制何曾真正关心过学生学到了多少过硬的知识?何曾关心他们道德品质的真正培育?”这样的疑问的时候,我倒想要追问:我们的教育体制何曾真正关心过教师掌握了多少过硬的知识?何曾关心教师道德品质的真正培育?现实是:教师被不恰当的美化了、“神话”了。专业学术领域,除了花拳绣腿,罕见真才实学。道德修养,就更是我行我素、参差不齐了。敏感的学生(当属少数),是可以撕掉教师的“伪装”的。如果有的话(应该不会太多),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对教师不敏感的学生(当属多数),对学业可能也不敏感。很难想象:我们国家会拥有很多远远超越于(相对而非绝对而言,或者说是在换位的情况之下)学生而空无用武之地的教师。基本常识:教师的素质在通常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素质(除非学生“身在而心不在”)。甲师遇丁生或甲生遇丁师,当属罕见的例外。
  游离于现行教育体制之外的学生,是福是祸——还很难说清楚呢。
  大学创收的是非,姑且不论,关键是要——物有所值,诚实信用。怕只怕,教育规律与价值规律——双歉收。
  大学也许并非真的想当“真的假文凭的制假团伙”,但技不如人,有心无力,再真的文凭,也一定是假的。
  超越于特定时空的评价(例如上述评价,恐怕是以哈佛的“真的真文凭”为参照系吧),意义是有限的。进取的路径,比进取的方向(在已经明确之后),更有实用价值。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