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全防范与解决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

安全防范与解决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


韩力农


【全文】
  场所安全是劳教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首要任务。科学地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必须重视解决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
  一、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是危害场所安全的直接动因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劳教人员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劳教场所对劳教人员所采取的强制性管制措施,与劳教人员已有的心理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造成劳教人员心理上的不平衡。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危险因素的增多,直接危害到场所的安全与稳定。笔者认为,目前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际关系中的情绪障碍
  场所中人际关系的协调,是稳定劳教人员思想情绪的基础,人际关系的紧张或破裂,会造成他们改造期间的心理障碍。有1名劳教人员,从小沾染恶习,滋事斗殴,违反法纪,亲友邻里与之疏远。入所后,人格上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班组学员之间、与管教干警之问经常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始终得不到缓解。他为此苦恼,曾有过逃跑念头。一次在班组为丁点小事大动干戈将他人无故打伤,受批评后自暴自弃跳楼自残。他向医生解释说:唯有肉体的痛苦才能解脱心中的孤独。
  2、不适应场所环境引起的焦虑
  焦虑可以由对环境的不适而生。未成年劳教人员、卖淫嫖娼和吸毒贩毒劳教人员以及过惯养尊处优生活的劳教人员,在劳教场所严格的纪律约束、艰苦的劳动锻炼等管制与被管制的强制关系中,有一些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引起超乎寻常的“自由”愿望。某中队曾发生一起班组集体逃跑事故,起因相当简单。在1名劳教人员的煽动下,诱发出这个群体强烈的“自由”愿望,因而导致结伙逃跑。
  3、行为中的习惯化和改造态度的定型化
  场所收容的流窜和多进宫劳教人员中,常表现出一种协调、有组织和习惯化的心理反应,看似“平静”,实质“不平静”。这类劳教人员长期流窜作案,胆大妄为,有一套迅速适应环境的经验和影响、改变环境的企图,表明他们对强制性改造生活方式的掌握和反改造意志的增强。有一名“五进宫”劳教人员,刚收容集训就主动接近干部,要求承担工作,造出一种思想稳定、痛改前非的假象。暗地里煽风点火,队里发生的违规违纪活动都少不了他,被称为“摇鹅毛扇的人”,多次被排为安全防范的重点。
  4、对生活中的家庭缺乏承受能力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