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论青少年犯罪动机成因

  再加上青春期的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如上面提到的易受暗示心理、模仿心理,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的话,在几种心理的共同作用之下,极易因偏差的思想而出错。如某校一男同学,数次偷进成人录像厅观看淫秽音像制品,在一次观看结束后的回家路上就对附近的一个仅有五岁的小女孩实施了强暴行为。这样的事件并非鲜见,实在令每个人深思。
  5.从众心理
  心理学意义上的从众是指在社会认识和社会气氛的压力下,个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态度和行为。许多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方面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就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由自主的否定自己,而保持与多数人的一致。
  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意志比较薄弱,在外界的压力影响下,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众多人一致的行为,这种从众心理使青少年特别容易在缺乏正确指导的小群体里一哄而起,做出异常的举动。
  此外,在群体中,害怕成为偏离者也是青少年从众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因为,偏离者往往会受到众人的排挤。为了避免成为群体中的偏离者,他们就可能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以从众作为人际适应的策略。一位年轻的球迷在聚众闹事中被警察拘捕,当警方询问他闹事的原因时,他坦然承认:“别人都在吼,如果我是安安静静的坐着,他们的拳头就会对准我。”许多青少年在团伙中做出的违法犯罪行为,就是由这种从众心理导致的。
  6.显众心理①
  青少年精力充沛、体力旺盛,喜欢在同伴中显示自己的能耐,逞强好胜,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这就是显众心理的表现。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因为一件自认为有损自己权益、情面或尊严的小事,如一句不顺耳的话,一个看不惯的动作,一句轻微的批评和指责等等,都可以大打出手,造成杀人、伤人的严重后果。由此还延伸出两种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
  (1)嫉妒心理。嫉妒,就是看到别人某方面取得成功,或某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既羡慕又不甘心,并为此迁怒别人的狭窄而卑劣的心理。一般说来,轻微的嫉妒心理有可能经过主客观的调节而自然化解,不会导致不良的后果;但强烈而难以自抑的嫉妒心理,往往使人丧失理智,进而滋生和外化为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大量青少年犯罪的资料表明:嫉妒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这也是当前独生子女教养方式上的问题。换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显著地位被他人的锋芒遮盖,而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来突出自己,故而也算是一种“显众心理”。
  (2)恶作剧心理。很多学者又称之为“戏谑心理”。这种心理可以说是“嫉妒心理”的进一步恶化的结果。由于强烈的嫉妒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得青少年心中萌生自卑感,以至于精神空虚,百无聊赖,道德水平低下,为了排遣这种虚无感而去纯粹的追求一时的快感。基于这样的缘由,就会产生恶作剧动机,因缺乏自控力,又常常不计后果,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很容易由“恶作剧”演变成违法犯罪。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