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领导之所以对网络媒体存在偏见或者极少与网民在线交流,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两条基本的制约因素。一是“能力因素”,即官员自身缺乏网络基础知识,不具有利用网络媒介的起码能力。二是“认识因素”,即官员对网络媒介存在误区,将网络民众不加区分地混同于“刁民”,将网络言论不加区分地混同于“反动”,这样的片面认识难以使其产生对网络媒介的正确利用意识;或者领导“架子”太大,对官民关系认识不到位,以等级概念指导日常行踪,自己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愿意与群众缔结平等的交流关系。四是公务繁忙,日理万机,根本就无暇顾及与民众“网聊”;或者担心公开的“网聊”可能会因为解答问题不到位而带来负面效应;或者是纯粹的习惯性认识,没有把网络当回事儿,以为网络的虚拟性交流方式,抵不上现实中以“不顾路途颠簸”的形式亲自考察。
如此等等,使官民关系难以通过网络形式的交流成为普遍的常规做法。于是,在我国的执政实践中,借助网络进行在线交流,快速而有效的完成“民意链接”,尚未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官民沟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克服上文提到的“能力因素”障碍,应该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中,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让不会上网的领导干部学会上网,培养起码的网络运用能力。应该说,这并非难事;相比之下,要克服上文提到的诸多“意识因素”障碍,可能并非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这恐怕需要有关领导干部尽快转变陈旧僵化的认识,像读书看报一样对待上网,像实地走访一样对待在线交流。破除等级观念,平等地与网民交流沟通;破除性恶认识,善良地对待广大网民,不能将网民等同于“刁民”,不能将网上民意视作 “反动言论”,更不必担心回答网民提问的尴尬,等等。像这类预先定位的惯性思维,应该早日消除,重新树立科学的网络观、网民观、网言观。
与此同时,需要更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带好头。今天,总书记在人民网的“民意链接”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榜样。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亲民、信民、爱民的重要形式,在广大网民和干部群众中显然会产生良好的反响。当总书记和总理能够自愿、平等而又真诚地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的氛围逐渐形成时,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就会有所改变,至少可以以上级领导的表率作为行为示范性指引,与当地或者本部门、本系统的有心网民展开轻松、真实和便捷的交流。因此,作为国家“两总”的总书记和总理,如果能够择时保持与网民的在线交流,无疑有益于改善新时期的干群关系或者官民关系,并为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增色添彩。
网络舆情并非如洪水猛兽般凶狠,反映社会治理现实的信息、评论及其改进建议,无疑是网络舆情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在当前的网络监管环境下,那种在一些领导干部心目中的所谓“刁民”、“反动言论”其实很容易在负责任的筛选中遭遇淘汰。对在线交流存有多余担心的领导干部,大可不必再有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