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超、李培湘主编:《西方自由民主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阮防:法律的价值目标——富有正义、效率的秩序,载《法学》1994年第7期,第5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51页 谢望原:《刑罚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阿尔温. 托夫勒著,刘江等译:《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6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27——228页 张文显:《法哲学基本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谢望原:《刑罚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36页 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61页 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495—506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77页 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01——102页 当然,除法官裁判方式外,还可能寻求到其他救济方式,但很可能因缺乏必要的权威性或强制性,难以保证处理结果的稳定性。 私立救济或许有时会比公力救济成本更低,这种例子也很多,同时,公力救济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们生活的安宁。笔者认为,首先,法律应更主要的是一种整体理性,总体来说,公力救济的社会成本是较小的,其次,秩序只是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公力救济一般更能保证这“一定程度”。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法作为一种整体理性,并不能确保所有案件的公正,个案不公的现象仍会发生,但即使如此,法本身的形式公正性也会部分吸收当事人的不满。 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1页 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0—171页 对以下学说、观点的介绍主要参见: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65—254页;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12—128页;罗森贝克著、庄敬华等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毕玉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48—61页;罗玉珍、高委主编:《民事证明制度与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186页;黄进才:重构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担规则的设想,载《河北法学》,第22卷12期,第61—62页;程春华:《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63—64页;齐树洁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86—191页;陈刚:美国证明责任法理序说,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高桥宏志,林剑锋译:载《证据学论坛》第6卷,第561页以下 毕玉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50页 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8页 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12—128页 高桥宏志(林剑锋译):证明责任,载《证据学论坛》第6卷,第561页以下 罗森贝克著、庄敬华等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罗森贝克著、庄敬华等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罗森贝克著、庄敬华等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7—98页 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19页 罗森贝克著、庄敬华等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陈刚:美国证明责任法理序说,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57—658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43页 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83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39页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42—143页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225页 尽管很可能在司法实践中已超越了这一规定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立法表述,还是值得批判。 这在诉讼中是常态。 黄进才:重构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担规则的设想,载《河北法学》,第22卷第12期,第61页
【参考文献】[1] 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M],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 张书琛:《西方价值学思想简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3] 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库》第5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德顺:《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 胡玉鸿著:《法学方法论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7]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8] 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9]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