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性格结构因素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它包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性格特征,如对社会持敌视态度,对集体漠不关心,自私自利,对他人冷酷无情,狡猾虚伪,野蛮粗暴以及自卑虚荣,狂妄自大,好逸恶劳,浪费奢侈等性格特征,都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作用下形成犯罪心理;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已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有些不良的意志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关,如盲目性、冲动性、放纵、依赖性、任性、顽固性、冒险性以及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差等,具有以上这些意志特征的主体,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经不起诱惑或不能克制自已的冲动等而形成犯罪心理;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如强烈的愤怒情绪、起伏波动的不稳定情绪、严重对立的敌对情绪、长期萎靡不振消沉悲观情绪等,都极易转化为犯罪心理;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表现在认识方面,如思维偏激极端,是非善恶分辩力差、道德评价水平低等,这些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3、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是指青少年经常参加错误内容的活动或长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同时,这些行为因素又可作用于心理结构,使不良的心理得到强化和巩固。
(1)、参加错误内容的活动。如经常参加赌博、经常看色情淫秽的书刊和影视作品等,这些行为对青少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正常的心理结构慢慢演变为犯罪心理。
(2)、养成有害的行为习惯。多次反复的行为可成为习惯而被巩固下来,如青少年的说谎欺骗、爱占便宜欺凌弱小、报复心理、自由散漫好逸恶劳等,如果多次重复又得不到制止,就会形成恶习,一旦形成习惯,则心理结构表明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3)、模仿学习不良模式。青少年由于辩别能力差,抵抗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弱,而又好奇心强,喜欢学习模仿名人、明星,尤其是当今某些宣传、影视作品里面不好、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如描写早恋、第三者插足、黑社会人物形象、暴力、抽烟、甚至吸毒等,这些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这将给青少年个性心理增添消极成分,对已有不良心理的青少年来讲,则可以直接诱发犯罪心理。
三、概述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心理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过程。相互作用是指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社会因素加上青少年主体的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等;相互斗争是指正常的心理结构转变成犯罪心理,是主体内部正确与错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反复斗争的结果,如家庭、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的斗争;相互转化是指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因为主体在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经过自身斗争,最终消极因素战胜积极因素,使主体的正常心理转变成犯罪心理。
二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主体大脑对客观环境因素能动的反映,任何外在因素对个体的作用,都是通过个体的消化吸收而表现出来。因此,外界影响与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