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税式支出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价值理念
关于税式支出的概念,各个国家甚至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国家并没有一致的定义。美国在1974年国会
预算法中把税式支出定义为:“依照联邦税法,因从总收入中进行特别的不予计列、豁免、扣除,提供特别抵免、优惠税率或延期纳税而带来的税收收入的损失”。这个法案的立法史显示,“特别”一词需要专业的知识进行判断,它意味着背离正常的公司和个人所得税税制结构,但同时又缺乏对正常结构的定义,可见要精确定义税式支出并不容易[v]。美国在1982年财政部长税式支出报告中,把税式支出又定义为:“与现行税法的基本结构相背离的而通过税收制度实现的支出计划,它适用的范围有限,仅仅适用于很少一部分交易和纳税人,因此,它对特定的市场的不同影响可以鉴定和衡量”;法国把税式支出定义为:“与在‘正规’税制及法国税法的一般原则之下所产生的结果相比较,如果这种措施的应用会导致政府承担收入损失和纳税人的负担减轻,那么,任何法律或管理措施都可以称为税式支出”[vi];德国曾把税式支出定义为:“导致政府税收减少的例外情况的特殊税法规定”[vii];西班牙把税式支出定义为:“与基准税制结构相背离的任何税收鼓励或者补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DECD)财政事物委员会的专题报告中把税式支出定义为:“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发生的政府支出”等等。
国内财政理论学者对税式支出概念也给出了许多定义。如陈共教授认为税式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邓子基教授则将税式支出定义为:“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税收政策、法规,给予特定纳税人与纳税项目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减少税收负担,促进和扶持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支出。”[viii] 刘心一教授将税式支出概括为:“不属于某税的基本结构的税收放弃。” 刘蓉教授认为:“税式支出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而放弃征税给纳税人带来的经济收益。”[ix]
从国内外关于税式支出概念的定义来看,不同的国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表述。然而这些具体表述中仍存在共同点,即普遍把税式支出定义为:“对基准税制的一种背离,且这种背离减少了政府的收入或构成了政府的支出。”实际上,目前的困难不在于对税式支出概念的描述,而在于对这一定义的解释,特别是对“基本的”税制结构及其“背离”的界定[x]。综上所述,我认为税式支出就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采取与现行税法基本要求相背离的制度安排来给予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减轻,促进和扶持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间接性财政支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税式支出的含义:
首先,税式支出是对基准税制的一种背离,其结果是造成政府财政收入的损失或减少。从税收来看,税制或税法是由两类不同性质并相互对立的要素组成:一类是标准性条款,称为基准税制,它明确了税基、税率、纳税义务人、纳税期限及统一的税收政策等,并以此有效地取得收入;另一类是与基准税制相背离的特殊条款,即政府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意在给予特定行业、特定活动或特定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减免措施,这些条款将导致税收收入的损失或减少。
其次,税式支出是一项特殊的政府支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与财政直接支出相互替代。政府的支出方式有二种:一是通过国家预算的直接支出,表现为预算拨款和现金支付,通常称谓显性支出;而另一种是通过税收制度规定的各种减免条款,即税式支出,表现为对税收收入的放弃,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间接的政府支出,常常称谓隐性支出。两类支出具有相类似的性质,并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
最后,税式支出有具体的政策目的和经济目标。税式支出的目的就是激励特定的经济行为,即通过减少纳税人的部分税收负担来影响其经济行为,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起到特殊的调节作用。总而言之,税式支出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法规,给予特定纳税人与纳税项目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减少税收负担,促进和扶持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支出。它是对正规税制结构的一种背离。从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各种税收优惠项目;从其数量上看,主要是指政府放弃的税收收入额。
3.1.3税式支出制度在发达国家的具体表现及其特征
税式支出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实践操作历史较为悠久,税式支出预算的经验也较为成熟。因此,谈论税式支出制度,不可不借鉴其先进经验。笔者接下来主要通过考察美国、英国、德国国家的相关制度建设,来分析税式支出制度的共性,以期对我国构建税式支出制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