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知识和方法在《江村经济》中的蕴含

论知识和方法在《江村经济》中的蕴含


陈相师


【全文】
  
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会看的更远!     ——题记

  一、《江村经济》内容介绍
  (一)写作背景
  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1936年曾对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并在其导师马林诺斯基 [①]指导下把其调查材料撰写成博士论文,即英文版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此后的汉译版为《江村经济》。
  (二)目录分析
  《江村经济》全书共十六章。从对目录的分析可知,除第一章“前言”和第二章“调查区域”外,第三章至第十六章是对开弦村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方面的详细描绘。若细化区分,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描述开弦村人民的生活方面,并为此后九章对描写该村人们的生产方面作铺垫。纵观全部章节,费孝通先生用朴实的语言与精确的数字向我们全面展现了开弦村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图景。尤其是第一章“前言”、最后一章“中国的土地问题”都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作了“点睛式”的宣告,应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中间的重点章节,比如说第十二章蚕丝业是功能主义分析方法的成功运用,“它向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②]当然了,其他章节也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三)主要观点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开弦弓村实地调查后认为:
  1.位于太湖周围的开弦弓村其地区不但交通便利,而且自然环境条件也较为优越,适于种植水稻。水稻成为其主要农作物。另外蚕丝业在这一带也较为发达,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1][P134]可见,该村的传统经济结构并非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2.蚕丝业作为该村的乡村工业,“其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相互配合来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2][P82]“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更不可能养得起一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所有这些之所以可能,乃靠乡土工业之补充”[3]“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是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3]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土地问题,一旦乡土工业崩溃,中国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
  3.随着西方工业的侵入、现代制丝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乡村工业根本无力与之竞争而逐渐衰落甚至崩溃。“这一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乡村手工业的命运……工业革命影响丝织业的力量同样使国内蚕丝业市场随之缩小。市场缩小的结果带来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的破产”[1][P17-18]
  4.蚕丝手工业的破产,乡村工业的崩溃,社会中潜藏的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凸现出来:
  (1)造成了该村的经济萧条。
  “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1][P187]
  (2)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逐步激化。
  “地主并没有丧失他收租的权利,相反的,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消费增加,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但另一方面,“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成了来要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3]
  “如果人民不能支付不断增加的利息地租和捐税,他不仅将遭受高利贷者和收租人税吏的威胁和虐待,而且还会受到监禁和法律制裁。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也许就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华北的“红枪会”和华中的共产党运动。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话,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1][P188]
  5.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中国农民单靠种地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
  6.“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这种改革是必须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1][P188]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