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拿起鞭子交给钥匙,让服刑人员自己走出监狱回归社会——谈刑罚的社会管理教育本质

拿起鞭子交给钥匙,让服刑人员自己走出监狱回归社会——谈刑罚的社会管理教育本质


杨卫东


【全文】
  近些年来,随着刑罚制度的改革,社区服刑逐渐在各大城市展开,假释制度适用范围也渐渐广泛,据公开的媒体披露,教育效果显著。但也能看到,近些年来,重新犯罪率是呈上升态势的,一些刑释人员构成的职业犯罪,黑社会组织,重特大犯罪屡见不鲜,时有发生。对于刑罚的适用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对于这些轻微犯罪的,社会公开管理、社区中教育服刑似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监狱中的服刑人员如何也能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重新回归社会而不是重新犯罪呢?
  首先要澄清刑罚的概念,刑罚是一种管理教育的手段,不是目地,对于犯罪之人施以刑罚并不是发泄心头的怒火为目地,如果是以暴制暴的发泄情绪,那只是比赛谁更加的残忍,谁的死刑花样多。 刑罚如果成为了目地,那么就只有一种刑罚——死刑,因为没有找到犯罪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或者说找到了但没有促使他解决,那么屡罚屡犯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人”,这个人本身就是犯罪的原因,杀了他自然就消除了犯罪了。且因为未寻找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不是散发的,,(犯罪原因各有不同),而是存在有一个潜在的群体,为了吓阻其它的潜在犯罪人员,防止他们进一步犯罪,死刑自然是花样繁多,残酷无比。以暴制暴的刑罚观是反社会的,因为社会管理的本质是教育,社会是由人组成,而对人的管理教育是靠两样东西,奖与罚。通过奖与罚促使人的共同成长,并不是去消灭人,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因此死刑制度是不符合社会管理的教育本质的,是反社会的,是应该取消的。
  社会的管理本质是教育,教育的方法是对所要教授的知识,也就是对于所要解决的困难的后果的模拟,如:学开飞机的知识,如果正确掌握,可以模拟驾机成功后所获得的成果,如金钱奖励,但如果不成功,不可能机毁人亡似的真的处死,只是模拟摔死的惨景及痛苦,只是这种后果模拟越真实深刻,则教育促进力越大。人本能具有趋利避害的生存原欲,重复模拟这些行为及后果从而巩固这些后果所带来的感受,简单一些就是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最直观的理解只要掀开马戏团后面的帘子看一看就明白了
  实际上,社区服刑是很古老的东西,有一个成语叫“画地为牢”, “画地为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画一条界线而限制人的活动。据成语词典解释:古时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牢狱,后比做只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汉司马迁《报任少卿》“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说明这个词语历史久远。据传,在上古时代,周文王会演算八卦,能知未来,有人犯罪,不用关押,只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让犯人站在里面,不能出去,这就是坐牢。犯人也能知道是跑不掉的。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就有相关的描述,第二十三回:“文王云: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外,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这种惩罚方式应当是氏族社会生活中就存在的基本惩罚方式,氏族聚落成员之间本身就相互间非常的熟悉,脱离氏族,就意味着孤独一人面对着整个世界,站在圈定的范围内被限制与氏族聚落的联系,看着氏族聚落热闹的生活,体味着孤独寂寞,这个时期人的认知水平、生存能力与现在的少年相似,看一看学校里课堂上老师是如何罚站学生的,就容易明白了这个道理,个人的生存能力非常的差,对集体的依赖非常的强。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