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死亡与生命

  对死亡的恐惧并非时刻存在,而且有的时候(尤其年轻时),在情绪(包括激情)、原则或信仰的支配下,人往往是不怕死的。大拿这种情况所持续的时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宗教言说的效力逐渐会成为俗世最高效力,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死得其所,是为死后能上天堂而积德行善,为死后能流芳百世,为死后能有贞节牌坊,为了在最后的死亡审判中获得审判者和旁观者的认同支持。一言以蔽之,活着即为了死去。
  自18、19世纪起人类开始了一系列的摆脱宗教言说的束缚的举动,而尼采更是索性宣布――上帝死了。人之为人,需要自由意志;生之为生,是要生有所为所得。这是否意味着人对死亡的恐惧消失了呢?在我看来不是,只不过是对宗教上帝的依赖变成对医学的依赖;依赖的对象不再是不可知且难伺候的神,而是自己掏钱请来的医生。对上帝的抛弃,并不代表人的庸俗化,而是人类出于本能将不对自己产生产生正面意义且抛弃没有任何负面效果的物的处理方式。那么上帝是否死了或不存在呢?我认为,上帝以前作为宗教言说所指和人类思考所向的存在,变为了人类自由意志力量的来源,亦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因此上帝作为精神世界里的最强光,有集体置换成为个体而依旧存在着!尼采反对的是基督教而非基督,他所宣传死去的上帝束腰抹灭人性的怪物和在精神世界投下最黑阴影的魔鬼。
  死亡这个概念不再象以前那有被频繁使用了,不再占据精神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彼世这个词也逐渐退出大众交往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不朽这个词。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不朽有两层意思,即是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这种回忆包含着正面评价和影响力。跟以往不同的是,它着重于此世,而不刻意追求死后的评价。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朽!
  死亡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人类追根寻底的道路上,它承载太多的精神寄托,也往往带该其追问者不可遏制的痛苦根源。思考是人类寻求自我意识解放的必经之路,却也是自我捆绑的过程。已知和未知的总和不是恒定的,相反制定的越多,未知或待知的就越多,就象圆之半径越大,相伴的周长也越长。当然,在世不应该因为懂得这一点而悲观消极,不能奢求拥有全部之后才想到笑。开心时就应该笑一笑,不开心时就过会再笑,然后继续扩大自己能力和影响力的“半径”,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朽!
                  二OO六年十二月草于廣州小谷圍島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