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法律电影:十年一觉“进城”梦

  什么是转型中国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法律问题?就是与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法治状况相比,中国仍处于迈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电影在法律领域内所面临的主题和任务必然不同于美国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将展现现代法治成就和反思其弊端的法庭片作为法律电影的主流,而中国法律电影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庄严肃穆、唇枪舌战的法庭以及支撑其运作的成熟法治,而是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和那些在困惑中艰难跋涉的身影。中国法律电影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能脱离这个主题,就必须直面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变迁。说白了,观众不仅想看法律电影,更要看“中国的”法律电影。
  少数敏锐的电影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在最近十年中,涌现出一些关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影片,尽管尚未在数量上形成规模,但个别表现已相当抢眼。这一类影片的大方向都是在反映和思考法治问题,在具体角度上又分为两种类型,隐约昭示着未来中国法律电影类型片的两个方向。其中,《马背上的法庭》(2006年)承接并推进了十多年前引起巨大反响的《秋菊打官司》(1993年)和《被告山杠爷》(1994)等影片的拍摄视角,继续引导人们思考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以及在乡土中国推行法治现代化方案的可能性。这部在全国政法委系统推广放映的影片反映了在中国贫瘠、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法官老冯是如何“送法下乡”的。一个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巨大国徽贯穿影片始终,代表国家审判权力的国徽被驮在马背上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国徽所到之处,法院开庭。在每一次法庭戏中,影片都试图表明,当地居民欢迎送法下乡,并不是真的需要法律,而是需要国徽背后的国家权力。法官老冯送下乡去的既不是民法通则,也不是物权法,而是一种可以一锤定音、不容置疑的官方权威。但是,仅仅有官方身份仍然不能服众,还需要对当地风土习俗的了解,在高悬的国徽下利用天理、人情、民俗予以劝说调解,最后才能圆满结案。在这里,法治现代化方案中的法律规则、法治理念、法律适用等根本没有出场的机会,司法能够有效运行,依靠的是国徽与习俗的合作;在法院名义下,法官老冯行使着居委会的功能。
  正式法律规则在影片中的第一次亮相,是以醉话形式出现的。老冯醉酒之后,面对村民间的纠纷,突然从嘴里蹦出“非法侵害”、“不当占有”等法律专业术语。这是影片中老冯第一次用现代法律规则来解决纠纷,据此认为当地的所谓“村民公约”完全是乱搞,结果遭致了被告的强烈不满,甚至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身为法院书记员的大学生阿洛。于是,阿洛本着“婚姻自由”的现代法律理念带着媳妇私奔,结果这一次连原告也不满了,作为“公家人”的阿洛“坏了当地的规矩”,所以大家干脆“不打官司了”。现代法律规则和法治理念的亮相,不仅没能解决纠纷,反而引来了当地民众对国家权力的排斥和不合作,这的确是令人尴尬的出场。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