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公法与新农村建设:一个历史性的起点

  在议题结构上,“两次会议和一本书”(即“两会一书”)保持了大体的一致性,这既是公法学界基于专业视角和知识传统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制度层面上的提炼,有着重要的学术指南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学界和普通民众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有一个系统的框架性认识,便于各自从不同角度对相关制度问题作出贡献——也许那些贡献可能是超越公法学界的,但这正是公法学界的期望所在。
  那么,公法学界对于“新农村建设”贡献出了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一书可以给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按照有关问题和制度的重要性,该书提供了六个方面的制度思考:第一方面是农村土地问题,这被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关键点在于农村的土地权利及征地补偿问题;第二方面是农村的行政法治问题,关键点在于行政权侵害的规制、农民权利的诉讼救济等;第三方面是村民自治和农村选举;第四和第五方面涉及农村的自由权和平等权,其关键点在于实现农民的“国民待遇”,使其获得宪法的平等对待;最后一个方面是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的一个整体性思考,其关键点在于农村治理模式的总结。
  本次研讨会虽然与该书的专题不严格对应,但其专题研讨的内容仍然涵盖了该书的全部主题范围。研讨会共两个专题,一是“农村宪政和行政法治的新进展”,六个子专题中有五个对应于该书的前五个方面,另外专门增加了“农民的政治权利”;二是“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前景”,在主题意义上对应于该书的第六方面。因此,本次研讨会是接着05年会议和该书继续向下讲。
  两年的变化与回应
  制度变革的“加速度”与不足
  中国的发展在新世纪越来越体现出一种“加速度效应”,这不仅体现在GDP上,也深刻地体现在农村的政策和法律变革上。研讨会第一个专题的“新进展”正是对两年变化的积极回应。
  在该专题的主持发言中,张千帆教授教授首先对于与会者的参会表示感谢,介绍了新出版的《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一书,接着对于两年来中国在农村问题上的政策和制度进步表示肯定,如废除农业税、固定农作物补贴以及十七大提出的城乡选举权平等和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的政治规划,但同时对于农村改革重经济权利轻政治权利、重补贴轻自主以及农民获得普遍公民权的步骤迟缓等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批评和展望。接着,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教授发言,他认为在这两年之间,甚至从2003年开始,“胡温新政”的民生取向对于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的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农村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农民的政治权利、农村的宪政与行政法治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需要继续讨论和推进。姜教授提醒我们思考农村问题必须注意到中国城市化背景的影响。对于热议的农村土地问题,姜教授对于新出现的“私有化”呼声及“小产权房”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表示理解这些呼声及实际做法背后的可能需求及合理性,同时对于其合法性表示疑问,并重点指出了保护耕地的政策问题。姜教授表示,农村土地开发问题与耕地保护问题要统筹考虑,合理解决。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