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官的人文关爱

法官的人文关爱


田成有


【全文】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我国近现代化的推进中,对传统的彻底颠覆成了主旋律,传统文化中“仁”“爱”“和”的理念不但没有得到继承,反而被军阀内战、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破坏殆尽。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在一个没有人文关爱的荒漠中建设现代法治,当今中国法律不可谓不多,但法律的实施中缺失人性与爱心,不得不引起警惕和重视。要使中国法治具有牢固的根基,我们必须栽培和浇灌人文关爱的种子,并让她生根发芽。
  法官不在于他通过了考试合格而当上了法官,掌握了审判权,也不在于他一年完成了多少案件数量,而在于内心有一种高贵的人文素养,有一种自律自重的高尚人格,没有人文关爱的法官有可能使司法的天平失去支点。正所谓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 法官只有凭借良知,拥有一颗恒久不变的善心,才能实现司法的价值。法官的人文关爱是一种信念、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力量。在善心的驱使下,法官才能根据法治的精神去正确解释法律、适用法律,以一种脱俗的智慧,顺从法治精神的指引,最终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提炼生生不息的规则,从而排除法律滞后性及不周延性给司法带来的尴尬。
   掌握了法律知识,可能仅会断案;只有怀着让当事人满意、为人民负责、对法律忠诚的强烈感情处理案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化解纠纷。试想,本身矛盾并不尖锐的小事,如果因为法官冰冷的言语,淡漠的态度,机械的方法,就完全有可能使当事人失去了和解的最后机会,使原本暂时的矛盾在法官的手中永远定格,这不能不说是法官的悲哀;相反,法官几句充满温情的话语,几次耐心细致的说和调解,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几乎走上判决之路的纷争迎刃而解,烟消云散。这才是法官追求的效果,也是法律的最终目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就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中国的法官被称作人民法官,人民是我们法院和法官的基本定位和定性,离开了人民,法官就会发生错位。当你心中没有人民的时候,你不可能做好法官。 “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审判人”,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一心为民意味着法官我们在司法活动中,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审判工作与老百姓对司法的信念联系在一起,保持社会责任感,要使每一个当事人,走进法院的时候,有一种非常信任、非常安全的感觉,让每个当事人感觉到我们的法院是真正为人民的。为民意味着法官要把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作为最高心愿,而不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能掺杂着个人的任何私心杂念,不能凭感情办案,不能凭意气用事。这是共产党成功和治国的法宝,也是司法权存在的基本价值,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事业的根本。离开了民众,司法权就淡然无存。把人民丢了,与人民有距离,就失去了司法审判的源头。人民法官为人民,应当作为法官永恒不变的政治信仰。当然, “为民”不是单纯为哪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服务,而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更不是听从、听命于民众的愿望和当事人的简单想法,不是抛弃原则做无味的迁就和牺牲公正而求得短暂的和谐。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