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发明与君王治理
卜安淳
【关键词】文字发明;君王治理;结绳而治;语言约束;契刻
【全文】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改换官员,推行新政,旧臣怀恨,百姓不安,天灾人祸,乱象丛生。地皇年间,青州、徐州数十万人揭竿造反,“讫无文号旌旗表识”。京城中人感到奇怪,私下纷纷议论,以为这些起造反者可能是效法上古的五帝三皇,不用文书号谥。王莽心中疑惑,询问臣下,群臣不知如何回答。只有严尤说:这不奇怪也不可怕。黄帝、商汤、周武王出师,一定会有旌旗号令。这些人没有,说明他们只是些饥寒盗贼,如犬似羊成群结伙,根本不明白文书旌旗的作用。王莽觉得有道理,不再害怕这些造反者。但后来刘伯升起兵,不仅自称将军,旌旗俨然,攻城略地的前后,还发布文告。王莽听到之后,深感忧惧。
这是《汉书·王莽传》中的记述。不懂得文书旌旗的造反者对当政者构不成真正的威胁,而懂得这些的造反者则会令当政者深感忧惧。这深层的含义当然是知识所在正是力量所在,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显示知识力量方面,文字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们不能说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法制。据说,匈奴人长期无文字,君臣之间只以语言约束节制。《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赢、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没有“文书”,但有“约束”。这种约束虽比不上后代的法制,但不妨认为是法制雏形之一类。
据说,文字产生之前的上古中国君王是结绳而治。《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郑玄《周易注》:“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无论是“结绳为约”,还是“结绳而治”,都应该是说,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君王治理的一种辅助手段。将这一说法与《史记·匈奴传》的说法参看,应该明白,在所谓结绳而治的时代,语言在君王治理中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易·系辞》接着“上古结绳而治”一句而说的是“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里边有个问题:书、契是同时发明,还是两者发明有所先后,且何者在先何者在后。刘熙《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这是汉代人的说法。颜师古说,“契谓刻木以记事。”(《汉书·古今人表》颜师古注)这是唐代人的说法。但契刻不一定是刻木,还可能是刻竹、刻石、刻甲骨、刻泥板、刻陶坯。而且,“刻识其数”与结绳记数比较,从智能上看,是高明不了多少的。但从技术上看,契刻记数为文字发明开辟了道路。所以,书契之作,应该是先有符号契刻,后有文字书写。另外,从《周易》卦象之类分析,乾坤之类的全由横刻线条构成的卦象字符,虽可能源于筮筹之条形,但成为符号应该是契刻的结果。这类契刻卦象实际上也成为一类文字。郑樵说,“引一而绕合之,方则为□,圆则为○,至○则环绕异势,一之道尽矣。”(《通志·六书略》)其思路虽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并非对于文字产生之历史实际的考证,但文字源于契刻之一画,应该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