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邓建民,侯艳,论自由心证的哲学基础,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4.12
8.何家弘,姚永吉,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比较法研究,2003.4
9.刘春梅,论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之关系,湖湘论坛,2004 年第5 期
10.潘志瀛,阎惠英,在自由与规制之间——两大法系自由心证主义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005年2月
11.沈达明. 英美证据法.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2.宋冰. 美国与德国的司法秩序与司法程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3.郁云,发现真实与抑制法官主观随意性之平衡——论现代自由心证制约机制的建立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5
14.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5.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6.张维迎,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信任、信息、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6.张维迎,法律与社会规范,比较,2004.3
17.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新京报:《有人摔倒,你扶不扶?》。南方日报:《司法判决应当依据什么常理?》。潇湘晨报:《公众表达:法官的“情理”和“常理”很可怕》。北京青年报:《彭宇一审败诉与可疑的自由心证》。
小岛武司,大村雅彦.
民事诉讼法. 东京:中央大学通信教育部, 1999: 146.
、张维迎、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信任、信息、与法律,三联书店,2006,78-79
哈特(1998) :《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第25~26 页
张维迎,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信任、信息、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约翰·赞恩. 法律简史 .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191.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61-63
当B救A,如A得救援并心存感恩其所得为100,B得到A的感谢和社会的赞扬加上自豪其所得为100;如A得救后反而恶人先告状,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由于法律判决的公正和来自社会规范的谴责,他/她肯定会败诉,此时其所得为-100,B虽然胜诉,但由于被A告,心中不会愉悦,所得会降低,为80。当B选择不施以援手时,A不得救,如其还心存感恩(这种情况基本没有),A的所得为-200,B为0(因为他会受到社会谴责和自己内心的不安);如A(或A的家人等)选择对B的不施救行为进行控告,A会胜诉,其所得为-150,较之上面的-200为高,是因为A能得到来自B的赔偿或因B受到法律和社会的谴责而感到心里舒坦,B的所得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