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隐藏的纰漏:前后矛盾。
143号通知表述:“望三联公司能按市府要求进一步做好各方面工作,保证工程能依法顺利推进。”笑话出现了:假如真的按照143号通知的要求去做,“缴回珠江侨都公司的批准证书,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注销手续”的话,侨都公司将不复存在,谁来“保证工程依法顺利推进”?是三联公司自己吗?它有合法的资格和足够的能力担此重任吗?总不会是那个其中一个股东已经在两年前就被清盘,而且股权转让受阻,后来又提前解散不能的——“阴魂不散”的侨丰公司吧?
九、疑点:143号通知实际生效过吗?
作为内部行政行为,其从未外化为外部行政行为,也从未对外部相对人发生过任何实际效力。否则,在本案中,就不会有已经被143号通知“企图”注销的侨都公司能够作为第三人而出现。
十、问题:行政许可与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是平等主体之间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平等主体之间的某些行为除了自愿协商之外,还要受到国家干预。但国家干预并不是对意思自治的否定,而恰恰是国家经审查后认可的意思自治。经行政许可设立的企业,依然是意思自治的产物,在股东之间依然是平等协商关系,行政许可只是使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十一、问题:“秘密协议”的由来。
费解:在诉讼中,三联公司作为第三人矢口否认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声明其与原告之间仅仅是普通的债权债务关系,与侨都项目无关。这无疑是在法庭之上给了原告一记响亮的耳光。难道曾经的合伙密谋人反目了吗?背叛了吗?
“按广州市珠江侨都筹建委(可能是筹委会之笔误)领导的指示意见”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海龙王公司大有来头——后台很硬。
在三联公司与海龙王公司之间签订的“秘密协议”,恐怕不一定体现了签约人的真实意愿。两种可能:1、扭曲意愿。三联公司慑于筹委会的压力,不得不按筹委会的意愿行事,做出了违心的承诺。所以在诉讼中又反唇相讥,合情合理。2、恶意欺骗。三联公司逗海龙王公司玩儿,拿海龙王公司开涮。不合情理,因为三联公司在欺骗过程中无利可图。
为什么在“秘密协议”中会有两手准备呢?为什么会预先设想了失败的可能呢?看来筹委会并非可以一手遮天,虽然可以做三联公司的主,但却不一定可以左右侨都公司其他两家股东(即本案第三人:珠江公司和广大公司)的意志。在筹委会掌控的天平之上,三联公司与海龙王公司相比,显然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三联公司才会签下“以土地换金钱”的屈辱条款。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