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考研变高考”——对中国研究生考试制度的反思
姚选民
【全文】
爱戴一位学者的最好方式是将他(或她)的学术思想变成学术思想史的一部分,纵观学术思想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诸位思想大家莫不如此。
——本文作者
又到中国研究生考试
报名的日子了,面对中国的考研大潮,《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曾经发出了“考研变高考”的感叹。面对这种说法的合理性问题,不论是“深刻不够”的一般网民,还是“思想睿智”的学者,都丝毫没有觉察——提出质疑,笔者对此甚为惊讶!“考研变高考”这种说话难道就只表达了一种涵义?起初,笔者像其他人(是像一般网民还是像学者呢,不重要)一样对此也不意识,但数读了邓正来先生的一篇博文及其所附网友们的评论,笔者惊诧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曾是“不思的一大堆”中的一员。
对于“考研变高考”这种说法,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开放出这样两种含义:一是现在“考研”的架势如同“高考”,不但形势象,就连备考也象;另一种含义是“研究生考试”本来就优于“高考”,较“高中升大学考试”品种高贵。
笔者不妨先说说后一种为人们所不意识的“评断”:“研究生入学考试”真的比“高中升大学考试”品种高贵吗?任何没有理据支撑的判断都是无力的。首先,从考试“出题者”的构成来看,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一般是由招生院校的老师出题,这对于在招生院校就读的学生有“天然”的优势,因为那些出题老师就极有可能曾是他们选修过其课程的老师;然而“高考”试题的出题老师却来自全国各地,且其在出题期间及以后(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有人身自由之限制。其次,从考试内容来看,“高考”的内容非常宽,试题覆盖面非常广;而“研考”试题,特别是就专业试题来讲,一般就出自于那几本教材,只要能识字的基本上都能看懂。再次,从考试内容的性质来看,“高考”试题多涉及“形式逻辑”(特别是理工科),如数学,英语等;而“研考”试题(公共课由于与“高考”相类似,不提),为了维护所谓的“公平”,多涉及死记的专业基础知识,且主观性强、价值判断多,应试者只要注重记忆就能过关。复次,从阅卷来看,“研考”的专业试卷全部是由招生院校的老师批改,且往往把本院校考生试卷与其它院校考生试卷分开批阅,最重要的一点是专业考试的分数,招生院校有自个变动的权力;而“高考”阅卷则先是“匿名”,后是集中全国各地老师统一批阅,并且还有复查,基本上不会出现“研考”中自己老师知道是自己学生的答卷的情况,至于考试分数自个变动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最后,还有复试(主要是面试),在“研招”中的复试程序冠冕堂皇,其实是一些院校照顾本校考生,招生腐败的温床,而“高考”招生中复试程序除了几所所谓的“牛校”外基本上没有——这对农村出身的孩子而言相对来说要公平一些。笔者基于上述理由认为,“研考”并不天然地比“高考”品种高贵,反而“高考”显得相对更严格、公平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