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13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王汉斌副委员长邀请五位民法教授[1]座谈民法典起草,五位教授一致认为起草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王汉斌副委员长遂决定恢复民法典起草工作,并委托九位学者专家组成民法起草工作小组[2],负责起草民法典草案和
物权法草案。
1998年3月25-27日召开民法起草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议定“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制定统一
合同法,实现市场交易规则的完善、统一和与国际接轨[3];第二步,从1998年起,用4-5年的时间制定
物权法,实现财产归属关系基本规则的完善、统一和与国际接轨;第三步,在2010年前制定民法典,最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的目标。
这次会议专门讨论了梁慧星预先拟定的《中国
物权法立法方案(草案)》。该立法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制定
物权法的指导思想
1、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协调发展的权利思想,在强化对个人和企业权利的切实保护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公益的保护,禁止权利滥用。 2、坚持对财产所有权的一体保护原则,凡合法取得的财产,无分公有私有给予同样的保护。不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所有权类别。仅对公有物、公用物(国家专有财产)作特别规定。3、国家基于公益目的并予公正补偿,可以征收农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个人、企业土地使用权。非公益目的用地,由国家批给指标,再由用地单位与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协商签约。4、鉴于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组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属于
公司法调整的范围,且企业财产权中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及人格权,应分别适用各有关法律规定,因此不宜在
物权法上概括规定“国有企业财产”的归属问题。5、实行农地使用关系的物权化,农地使用权期限50年,期满无法定事由的,即自动延长。通过土地登记实现由债权方式的承包合同关系向物权关系的平稳过渡。
(二)制定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在坚持一物一权主义的前提下,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企业担保等作为例外规定。2、坚持物权法定主义原则,尽量将切合中国实际的新型物权形式纳入本法,以期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3、坚持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原则,不动产物权变动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动产物权变动以交付或占有为公示方法。4、鉴于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违背交易之实态和人民的认识,徒使法律关系复杂化,对出卖人显失公平,其保护交易安全的作用已经被善意取得制度所取代,中国
物权法不宜采取。5、鉴于物权变动的登记要件主义,既便于实行又能保障交易安全,且为我
民法通则所采,因此无必要变更,应在
物权法明文规定。
海商法和
民用航空法上的登记对抗主义,为中国
物权法登记要件主义之例外。6、建立统一的、与行政管理脱钩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实现五个统一,即法律根据、法律效力、登记机关、登记程序和权属文书的统一。建议设立统一的、与行政管理脱钩的不动产登记局,可考虑隶属于区县基层法院或区县司法局。
(三)
物权法应规定的物权种类
首先是所有权,即完全物权。其中应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并规定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完全物权相对应的是限制物权,即不完全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大类。拟将作为物权的土地使用权以使用目的区分为两种,用于建筑房屋或其他建筑物的,称为基地使用权;用于耕种、养殖、畜牧等目的的,称为农地使用权;传统的地役权应予保留,改称邻地利用权。不规定典权,实务中如有发生,视为附买回约款的买卖。担保物权中,首先应规定抵押权,包括最高额抵押、动产抵押、动产与不动产集合抵押、企业担保(浮动担保);其次规定质权,包括动产质和权利质,并规定最高额质权;最后,留置权仍保留。
物权法不规定一般优先权,
海商法上的船舶优先权和
民用航空法上的航空器优先权,作为特别法上的制度。另外规定占有,为事实上的支配状态,作为一种类似物权加以规定。让渡担保和香港法上的“按揭(mortgage)”,似难以在
物权法规定,可考虑以后制定特别法。
(四)
物权法的结构
各国物权法的结构模式大别为二。德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民法采“五分结构”:总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法国、意大利民法为“三分结构”: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不包括担保物权)。建议采五分结构(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