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周恩来》(上)读后
田飞龙
【关键词】政治;文革;历史;权力
【全文】
终于又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宿舍的宿舍和熟悉的床上!但还没来得及懒散,便有一种自觉的紧迫感袭来——需要有计划地准备考博了,尤其是英语,据说北大的考博英语很BT。当然,专业课也要准备,幸好没有政治课,否则我再也不愿意回去的“背诵时代”岂不又重返?成年了,迎接的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和理解的时代。
有规律的自习生活倒也能够给人提供某种确定感,这种确定感是每个人生存和取得意义所必须依赖的。然而我又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雪夜闭门读禁书”的人,《晚年周恩来》便恰好再这刚开始规律自习的日子里落入我的视野。这本书是明镜出版社出版的,封底定价已港币标示,估计是香港出版的,再看这本书所属的系列——《真相》系列第二十四,我便一下子感觉这会不会是一本“野史”?但有两点可能促使我在阅读之前相信该书所提供的事实至少是部分可信的,一是该书由一个我比较信得过的朋友推荐,二是作者为原大陆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高文谦。于是便开始读下去。该书上册先开始介绍了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文革之前的关系史,对二人的性格、经历、冲突与妥协作了较为客观的叙述,然而转入本书的主体部分——文革中的毛周关系,晚年周恩来的形象基本需要借助与毛泽东的复杂流变的关系来界定和厘清,这种写法本身就折射出周的某种悲凉意味。我无意于去追索毛周几十年的恩怨史,以及各自的政治风格与技巧,而是在读完上册(上册至“九-一三事件”止)后感觉有几点引发了我的思考,需要做些交代:
(1)儒家的政治伦理与现代政治家素质的差距:周被作者描述为儒家政治人格的代表,其充分的忠君思想和明哲保身、逆来顺受的政治实践,确实体现了一种较为理想和规范的儒家伦理。但是,周的最大缺陷也在于此,虽然出过国并经过革命的充分洗礼,但在政治人格的锤炼上周还是保留了很多旧的传统,严格地讲,是一种对个人的忠诚超越对人民的忠诚,对政治的伦理关系的维护重于对政治原则和正义的追求。从周的长程政治表现来看,确实不具备现代政治家的素质。所谓现代政治家的素质,并非单纯指马基雅维利的那种政治现实主义的界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确定善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对共同体和人民的根本忠诚,这是一个现代政治家的德性。尽管权力构成一种现有道德下人类无法逾越的欲望,但现代的政治家能够认同并坚持基本的民主价值和正义标准,能够从对个人的忠诚和所谓的“君臣伦理”中解脱出来,否则就 仍然没有越出周曾在延安整风期间自觉到的“党内奴性”。评价周,常常需要分别层次,特别是要区分其个体道德人格与政治人格,也因此对周的评价,世界人民和政治领袖的看法和将其放在中国具体政治历史中看,是不一样的。当然,问题的根源不在于那一带革命家们是否出过国,是否接受过某种西方的“先进”文化,而在于进入中国具体的政治实践后,基本上都被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所俘虏。因此,周之无法超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其无法根本具备现代政治家素质的深层渊源。在非民主的政治文化中,“主”与“奴”是相互建构的,因此,那个时代的错误和损失,带有那个半新半旧时代的特征,很难将其归于某一个个人。但这也还不能成为原谅个人的简单化理由,即使身处黑暗与迷茫之中,真正的现代政治家还是应该能够想象到光明的世界并真心信仰和有所持守的。周在传统意义上是完美的,但在现代意义上是有根本缺憾的,作为时代所选择的少数几个超级精英,周本来应该有更大和更值得尊敬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