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保卫社会
陈虎
【关键词】邱兴华;精神病;鉴定;社会安全
【全文】
题记:这本是一篇早该面世的文章.邱兴华案件发生后,面对当时媒体铺天盖地地一面倒的舆论倾向,我用了半天时间写完了这篇文章.但是因各种原因迟至今日尚未发表.但文中反映的问题并不限于邱兴华一案,今在博客首发,如有传统媒体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罪犯受到谴责的往往不是犯罪的行为本身,而是犯罪的方式和原因。正如电影《七宗罪》中罪犯以上帝和拯救堕落的名义杀人似乎就具有了正当性一样。由日本著名导演森田芳光执导的影片《
刑法第
三十九条》也反映了类似的主题。该片主人公柴田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秦牧田和他的妻子,却因为在精神病鉴定程序中,以装疯卖傻的手段欺骗了即将退休的法医,而被鉴定为精神病患者,根据日本
刑法第
三十九条“精神耗弱者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柴田将逃脱法律的制裁而被无罪释放。但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法医助手小川卡夫卡虽然在鉴定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柴田的双重人格,却根据直觉质疑最后作出的鉴定报告,怀疑柴田伪装成精神病借以逃避法律制裁。因此小川有意设计了一段巧妙的问答,在法庭上通过对柴田的询问而当众揭穿了柴田的谎言,证明了他其实一直都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整个影片的高潮部分在柴田解释自己行为动机时达到了高潮。原来,受害人秦牧田十五年前曾奸杀了一名女童,当时就是因为巧妙地伪装成精神病患者而根据
刑法第
39条脱罪,而当时那位受害的女童,就是本案被告人柴田的同胞妹妹。在极度痛苦和对秦牧田脱罪原因的强烈抵触情绪之中,柴田最终走上了一条以精神病患者的身份挑战社会的反法治道路。这段法庭上的独白被影评界认为是对
刑法中“精神病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原则的无情批判,是对日本现行的对话问答式精神病鉴定方法的尖刻嘲讽,是日本知识界通过影象的方式对立法者公开质疑的一封“公开信”。
该电影所反映的情况并非子虚乌有,中国就曾发生过与《
刑法第
三十九条》极为相似的真实案例。据《北京青年报》李罡报道,1999年9月20日下午,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张旭东骑车出去取报纸时路经李某家门口,正赶上李某推门出来。由于李家的门向外开,突然打开的街门差点撞上张旭东。张便瞪了李某一眼,李某也不示弱张嘴就骂张旭东,二人发生纠纷。李某摸出一把剪子开始追张旭东,而且越追越近,张掏出随身携带的裁纸刀(因其卖报纸总是随身带着一把裁纸刀)猛刺了追到跟前的李某胸腹部两刀然后逃跑,李某应声倒地,后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当晚张旭东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景山派出所自首。惧怕受到法律制裁又在卫生学校学过一点精神病知识的张旭东,突然想到假扮精神病患者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于是他在对其进行精神病鉴定的医生面前装疯卖傻,果然蒙过了鉴定人员,获得了一张“患有精神分裂症,实施违法行为时丧失辨认、控制能力,无责任能力”的鉴定证书。最终,犯有故意伤害罪的张旭东被无罪释放,后来因为不慎说出实情才被重新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该记者在文中甚至将以落后的鉴定方法作出的精神病鉴定结论称为“杀人执照”。用语之激烈可见危害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