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张中秋;陈煜
【全文】
一、重要学术活动述要
本年度,法律史学界召开了几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在这些会议中,无论是正式代表数目,还是提交论文的数量,以及代表来自区域的广泛性上,都超过了往年的规模,反应了我国法律史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研究实力的增强,同时作为一个学科,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世界的重视。
2006年8月1日至5日,全国外法史研究会第19届年会在内蒙古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多元的法律文化”。会议由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主办,内蒙古大学与华东政法学院共同承办。在会上,代表们就“理论探索与反思”、“西方的传统”、“大陆法系的历史与实践”、“英美法系的历史与实践”、“近世的冲击与回应”、“中国的历史与实践”等六个专题展开热烈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9月16日—17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在北京友谊宾馆主办并召开了大型“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到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美国等从事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其中不少是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可谓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召开的本学科中层次最高的学术会议,会议对于促使世界了解中华法系,促使国人重视优秀传统,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①] 2006年10月14日上午,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华东政法学院和新疆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法律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法律与社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的博格达宾馆隆重召开。随后,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各代表们就中国古代法律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此外,在法律史学研究机构的整合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更名为法律史学研究院,完善了研究机构的建制,实行聘任制度,从而将国内外更多同行纳入到这一平台当中。2006年12月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成立,这将有助于法律史学科的繁荣。
二、重要教材、专著、论著的出版情况
本年度在法律史教材方面,外国法律史有所突破,由何勤华教授,贺卫方教授主编的《西方法律史》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英、美、法、德、日、俄等六个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而且以《西方法律史》作为教材名,克服了同类教材中因为所要论述的国家过多而不堪重负的弊端,仅叙述有代表性的西方六国,使得该教材系统而深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国法律史教学改革的方向。[②] 此外,行政法学者关保英教授也于本年主编出版了《行政法制史教程》,该书按照行政法的各种制度为标准,对行政法每一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讲解。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以及我国港澳台等行政法制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法制度进行详细介绍,这可以看作是学者为打破学术藩篱而进行的一次尝试。[③]
在汇编作品方面,本年度朱勇教授主编出版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一书,对中国民法近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围绕司法原则、传统民法文化、近代法学、民事判例、
物权法的近代化、民国时期的契约法与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关系展开论述,进一步将法律近代化课题引向深入。[④] 范忠信教授等整理出版了一代法律史大家陈顾远教授的文集《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此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法系,了解陈顾远的法律史学术思想,了解法律史学术传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⑤] 此外,由张晋藩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丛书第一辑(苗、瑶卷,彝、羌卷)已经告竣,即将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们的出版将大大突破法史研究的原有视野。而何勤华教授、李秀清教授主编的《意大利法律发达史》一书,则填补了国内意大利法律史方面研究的空白。[⑥]
在学者个人论著方面,本年度也是佳作迭出。张中秋教授出版了《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三版,从人的文化原理出发,比较透视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针对原书比较侧重制度差异比较,特别增加了中西法律文化同一性原理的比较章节,从而完成了从“辨异”到“求同”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⑦] 眭鸿明教授的《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研究》一书,解析了清末民初这两次调查运动的主客观动因及其价值取向,考察了清末民初传统习惯存在的社会机理等相关问题,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这方面课题的论著。[⑧] 陈红太教授的《中国刑律儒家化的标准问题研究》一书则以鲁儒学和齐儒学的思想体系出发,对“刑律儒家化”这一概念问题作了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以期改变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专门系统的论证和研究的状况。[⑨] 宇培峰副教授的《新儒家新儒学及其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一书,对包钱穆、梁漱溟、张君力、冯友兰、徐复等的政治法律思想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给予了评介,填补了国内外对新儒家政治法律思想研究的不足。[⑩] 胡旭晟教授的《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一书,从类型学角度设计出“混沌法”、“道德法”、“独立法”三大类型,再从比较法学角度论述不同文化类型的共性与差异,使得此法史学作品充满了“思辨气质”。[11] 顾元教授的《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兼英国衡平法相比较》一书,通过动态的司法个案分析和文化思考,研究中国传统司法的基本理念和制度运作,探索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及其价值追求的特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