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物权法》(草案)讨论中的宪法问题

  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对有关宪法条文作出新的解释?二十年前制定的宪法条文是否需要与现在的形势相适应?在修宪之前怎样通过解释赋予宪法新的生命力、使宪法成为“活”法而不是“死”法?笔者认为,宪法不仅要反映立宪时期的人民的意志,也要符合现在的人民的意志。因此宪法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文字解释、历史解释(尤其是立法者通过立法对宪法的解释更需要结合社会实际以发展宪法)。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条文应适用什么解释方法,是一个灵活掌握的问题,不能划出某些死的杠杠,如不能因为文字解释运用得最多、最普遍,就每一次都必须作文字解释,宪法解释的智慧表现在不同情况要不同处理。但不论采用哪一种解释都不能脱离、背离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的车轮不会迁就宪法的文字,相反宪法应适应时代的发展。笔者不排除在将来时机成熟后对有关宪法条文进行修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目前有些条文仍有扩大解释的余地。
  其一、宪法12条规定的“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与宪法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没有写“神圣”二字是否意味着不平等保护?一个写了“神圣”一个没有写“神圣”,从文字解释来看,是有差别的;从修宪者的原意来看,82年修宪时是有重点保护和非重点保护的意思的,但如果我们今天仍然拘泥于这些文字解释和历史解释,未免不合逻辑。宪法和法律一旦生效就具有独立的生命力,而不受当初立宪者或立法者的约束。笔者认为,“神圣”是一个形容词,一般法律忌讳用形容词,至少形容词在法条中不能具有“定性”的实质作用。但笔者在此不愿过多地指责修宪者,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做这样的规定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的,可以理解的。在80年代初公有制、公共财产、计划经济等都是一种旗帜,具有象征性的、凝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政治性的,而非法律性的。因为宪法是政治法,有时候需要发挥这种政治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宪法的政治作用,但我们确实需要分清宪法的政治作用和法律作用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运用。在具体的立法中宪法的政治功能应该让位于法律功能,宪法中政治宣告性的条款一般在“立法”中不宜直接引用(但不等于这些条款没有意义——只是这种意义是政治意义而非法律意义),否则宪法就成了政治纲领而不是法。从法的角度看,一切合法财产都应给予保护,而且应该给予平等保护,法律不对财产做“神圣”还是不“神圣”的道德判断,就像不论是高尚的人格还是不高尚的人格,法律都要给予平等保护,而不是对高尚的人格给予特殊保护、对不高尚的人格给予较少保护一样。同时,不论公共财产还是个人财产,法律保护的都是其财产“权”,而权利是平等的(财产权是权利不是权力),不论权利的主体是谁,权利具有平等性是所有法律(包括宪法)的一个共同特征。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