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也做过一些小说,比如《窘》、《九十九度中》等,这些小说主要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苦难。虽然她并不如鲁迅等一样直接的、主要的关注挣扎在苦痛之中的老百姓,她更没有提出任何切实改变的方案。但是无论就其悲悯情怀还是艺术技巧来说,都相当有可取之处。尤其在关注现实这一层面,她的小说与诗歌是相得益彰的!
当然,林徽因并未堕入伤感中不能自拔,相反,她倔强的向生活挑战,她在告诫自己“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别丢掉》)。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面对重重险难和痛苦,她始终笑着迎接,正如他在后来的《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一诗中,她以坚强的口吻安慰亡灵“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谁说这不也是她对患难中的自己乃至全体同胞的鼓励?!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这句话也出自《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无论和平还是战争、无论安逸还是奔波,林徽因的心始终坚持与祖国在一起。她看到“这整个民族和他的文化,均挣扎着他们重危的命运”,痛感“如果我们到了连祖宗传留下来的家产都没有能力清理,或保护”的确是子孙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的表现了。所以她和梁思成夫妇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并为这一领域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早年随父亲游历英国时,林徽因就在做建筑师房东的影响下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和梁思成留学美国,更是如鱼得水。虽然因为学校规定而未能进入建筑系,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在建筑学方面的学习和出众才华的发挥。1928年,从美国学成归国时的林梁夫妇,已经在建筑学领域有相当的功底了。但是此时的中国建筑学却几乎是空白,他们选择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任职。
1932年,林徽因公开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该文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缺点,并且将其与外国建筑作了比较。她总结说“中国架构制既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将来只需变更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有过激变动,而同时因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发展,比有极满意的新建筑产生。”这可以说是她对待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态度——既不照搬到现代,又注意保护和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为现代所用。现在看来,这无疑是极为科学的。
三十年代是林徽因各个方面都迅速发展的时期,她不仅研究建筑学、发表文学作品,而且在有名的“太太的客厅中”广泛接触北京各路名流——哲学家、经济学家、建筑学家、诗人济济一堂,而林毫无争议的成为聚会的主角。美国友人费慰梅后来回忆说“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他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所迸发出的精辟警言而倾倒”。这爱慕者中,就有著名哲学家金岳霖。这次林徽因也是真的动心了。但是她的坦诚、梁思成的无私以及金岳霖的理智不仅使梁、林的关系更加稳固,而且他们三个更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这种高尚的、用理智节制情感的人生态度是令人钦佩的!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