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琐话中国法律学人的四帧生活图式[1]

琐话中国法律学人的四帧生活图式[1]


孙章禄


【关键词】“明希豪森”困境;作业;阅读;法治;何处去
【全文】
  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托马斯重复着。但是,他很快又开始怀疑,真的非如此不可?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
  一、引言:从“明希豪森困境”谈起
  早在18世纪时,德国汉诺威城有位名叫明希豪森的乡绅,曾参加诸多战役,待解甲归乡后写了本《明希豪森男爵的奇遇》一书,讲述了其当兵狩猎及运动时经历的逸闻趣事。该书有则经常为学人所提及的故事,说的是他有次出游时不慎掉进泥潭,在“四周无所依”的情况下,自己用手抓住头发将自己从泥潭中拔了出来。[2]这故事颇为荒诞但却也极富形而上意味,尽管有违逻辑推理与经验常识,颇具反讽意味,但似乎又是“非如此不可”(米兰·昆德拉语)!
  倘若我们以“问题化”的眼光检视生活世界时,亦会发现许多诸如此类的怪异现象合理地存在着,遮蔽了我们的思考,但却总能感觉到烦神式的困扰。作为学院里的法科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法学生活。如所周知,时下的知识学人已经漫山遍野,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37078名博士生导师中,有8452名是文科博导,有1404名是法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3.79%。[3]博导都这么多了,更不必提硕导、博士硕士生了。民间一直都有流传这样一句话:律师如狗,检察官满街走,到了这一步,大约已经是一个病态社会。[4]法学本科生更是成为知识学界“沉默的大多数”和社会法律实践的侏儒,逐渐淡出言说社会的知识分子队伍,充其量只能算是穿着孔乙己式长衫的“知道分子”(苏力语)。诺大的知识消费群体,辛辛苦苦啃了十几年的砖头书方块字,到头来依旧失声;难怪乎社会里经常有“知识无用论”!法科学生问最多的问题是,毕业后该怎么办?我们每天盯着持续低迷走向的就业指数[5],只能发出非常无助无奈的“郁闷”慨叹,只能阿Q式的自我安慰道:念大学是浪费四年,不念大学是浪费一生。我们在学校消费了诸多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却是无英雄用武之地;苟且过着“寄生虫”式生活。细心人都会发现,贴着“法学制造”标签的“产品”在就业市场是严重滞销,只有通过“再加工”方有可能进入“流通领域”;而贴这“本科制造”的产品亦只有通过考研这个渠道方有可能打开知识殿堂。法学本科的贬值也致使其学识及人文含金量的下降,而整个社会与制度都认为这种现象甚是合理,无意将我们从泥潭中拯救出来;而我们法科学生似乎多少也认同这个格局的存在。正是这种公众、制度及学界非自觉无恶意的共谋压制下[6],法科学生陷入了“四周无所依”的泥潭,如何才能为自己争取生存发展的权利呢?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