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邹鸣:居住权的价值取向——社会公平与个体正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居住权的价值权衡”不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毋宁为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正如汪部长所言:“人人享有居住的权利”,“居住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四、思致:居住权的保障及其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社会个体的居住权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的内容,其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在价值取向的层面上,居住权的保障及其实现需要坚持“社会公平”与“个体正义”,两者并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活跃商品房市场。通过商品房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健全,满足具有社会上具有较强的购房能力和住房需求的社会群体。
  (二)建立健全符合“公平”价值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加大社会救济的力度。采取公民积累为主,国家补贴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居住权的保障上,应以立法的手段设立公民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反向关联的保障支付机制。同时,加大政府社会救济的力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市场之外的保障机制,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居住权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居住权问题是一个极具理论性和现实性的问难,笔者仅就其在价值层面的两个基本问题,即社会公平与个体正义的理论与现实进行了一些探讨。鉴于居住权问题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相当复杂,即使是在价值层面也非笔者三言两语所能言清,故而,仅将脑海中的若干思考写出以达抛砖引玉之功效。由于笔者学识和造诣所限,且问题的复杂必有众多的错误及值得再探讨之处,恳请指正,不胜感激!
  
【注释】 详见《东方早报》,5月20日。
关于“居住权”的具体源流,请参阅:刘阅春,《居住权的源流及立法借鉴意义》,载《现代法学》,第26卷第6期,第154页。
此处的“整体主义”是指传统功利主义所遵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第413页。
关于“功利论”在社会公平上的讨论,详见考夫曼著、刘幸义译,《法律哲学》,法律出版社,2004,第255页。
考夫曼著、刘幸义译,《法律哲学》,法律出版社,2004,第258页。
关于当前公民居住权的问题的背景评论,详见:《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方舟评论。
杨小明、张涛,《论有差异的公平》,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第25页。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57页。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61页。
弗里兹伯格、张东锋,《公平正义与社会契约的当代意义》,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第29页。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第424页。
关于“法的价值冲突的传统解决模式”的评议,详见: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第611-630页。
袁祖社,《人类“公共利益”正当性的探求与“公共悖论”的有效化解》,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第2卷第1期,第104页。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第85页。
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259页。
] 关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争议与发展,以及“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民胞物与”与“人-世界”的关系,详见: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3-12页、26-37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