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的治本之策究竟是什么
王岳
【关键词】医闹;信任危机;救济;意外保险
【全文】
我们剥去“医闹”表面上的荒诞,追溯其利益博弈的本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此类利益博弈过程中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医闹”不该只是高调的谴责。“医闹”反映出的是患者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转型期,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满、反映出的是患者对我国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失望,反映出的是患者对自己损残后生活的不安……
医学呼唤人文关怀,亟待重塑医患信任基石。
长久以来,医生以“视病如亲”的心态悬壶济世,而患者也常以“华陀再世”、“仁心仁术”的感恩心情回报,医患关系极为融洽。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此种医患关系已经日趋淡薄,更有甚者,医患双方反目成仇、对蒲公堂。有偏激者认为医生们都成了一群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乘人之危、借机敲诈者。为什么医患双方由原来的协力共同体变成了今日的冤家对头。医疗法律关系源于委托行为。而委托行为往往具有人身依附性,即委托人与被委托人间的委托行为是建立在对对方人格信任基础上的,如法谚所云:“无信任即无委托”。所以,在社会上,原本很难找到比医患关系更应稳固、信任对方的法律关系了。但是这些年来,高等医学教育中,我们轻视医学人文培养,临床工作中,我们漠视、放纵医院、医生的种种逐利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医患赖以和谐共存的信任基础彻底被毁坏了。如果医患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基石上的,患者不会像现在这样“鸡蛋里挑骨头”,而会包容、理解医方的一些错误。而如今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可想而知其形成的法律关系是非常“脆弱”和“不稳定”的,往往由于一点点分歧就演变成一场纠纷。
疏通救济途径,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
无论国内外,都存在大量医患冲突。在宾夕法尼亚州,总共 800位骨科医生,就有 400 位曾经被患者提起过民事诉讼。但美国人不会选择“医闹”,原因就是美国的医疗纠纷救济机制在发挥着公正、高效的作用。我国医疗纠纷的救济机制是否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吗?
近期,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名为《78本医书背后故事》的案件。报道讲述的是一个农民历时8年,阅读78本医书打赢了一场医疗纠纷官司的事情。有的人说,老周是个刁民,固执认死理,喜欢钻牛角尖,是个死缠烂打的人,惹不起他。但是,在我心中老周是一个英雄,虽然为之感动,但心里却有一丝酸楚,老周得到了正义吗?老周的案子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西方法谚——“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法谚反映了正义的时效问题,也就是说正义本身具有时效的内涵。迟来的正义没有实际意义,对于渴求正义的人们来说实际上是不正义的东西。一个得到赔偿的胜诉者,胜诉后看着在诉讼中因后续治疗不充分而死去的亲人尸体;一个因为8年诉讼而丢掉原有工作的胜诉者,胜诉后似乎失去了继续生活的目标;一个因为诉讼而花费大量时间“精通”涉案医学、法学知识的胜诉者,胜诉后看着堆积如山的买来的专业书籍,他们是该哭呢还是笑呢?这些迟来的正义判决恰恰反映了生活中诸多不正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