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即使政府在事实上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政府,我们也希望政府的态度和行为能够彰显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实。别再忽悠老百姓,人类的文明中总是在不断的发展,而被知识不断武装起来的新时代的公民也不再是那么的“忠诚”和“听话”。因此,在当前民众对政府严重不信任的态势下,务实和明智的政府应该知道如何作为,而不是做一些自欺欺人的事情甚至滑稽可笑的举止。
在这个愈加多元化的时代,在民众在诸多的信息包围之下无所适从的当下,也可能是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权威的大好时机。这里的权威显然不是所谓的心理膜拜与与行为盲从,而是政府通过努力所实现的民众在心理上的信任和行动上的配合。而要重塑这个权威,建立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则政府就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权力姿态,显示自己的坦诚与勇气,突破旧的态度傲慢和行为依赖,以协商的态度真诚地与民众展开对话和意见交流。既然政府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倘若不真正明白民众需要怎样的服务,何时需要服务,则所有的表白都是毫无意义的空头支票。
其次,说说民主。其实,民主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常常它的主要功能是给民众一个宣泄的渠道。想想也是,平时邻里之间都难免不了磕磕绊绊,更何况几乎每一个决策和行为都涉及民众利益的政府呢,因此,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政府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有冲突就应该有互相表达意见的权利以及沟通的必要,政府表达意见是及时和畅通的,而民众却似乎因诸多的限制而间接的被剥夺了表达意见的权利。这样的状态是危险的,套用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台词,民众长此以往,“憋不死,但能憋疯”。
在笔者看来,民主的核心理念在于型塑一种参与意识,一种主动积极表达意见的机会。至于意见本身是否理性,表达以后是否必然会采纳,则不是民主所应考虑的事情,事实上民主也无法最终达成最合乎理性的共识。表达意见的权利是一个人的基本自由,而不管这个被表达的意见是多么的不当,甚至是谬误的。想想在美国的课堂上,那些踊跃发言而不管事实上对错的孩子们,以及成人后这种积极表达意见的自然发挥,无疑不在启示我们:意见本身不一定是理性的,事实上往往也做不到,可以做的是对表达意见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必要的规制,使得意见的表达也受合理妥当的规则限制。因此,对于厦门游行这件事,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政府应该更加大度和宽容地对待民众,给他们一个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行动自由,这样疏导矛盾的途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道,这也应该是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想图景。毕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与其堵之,不如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