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馒头》:数字化影像电影评论作品

  (二)不同点
  1、胡戈制作《馒头》是练习视频处理技术。又属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一)项规定的“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情况。而《分家在十月》是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春节团拜会上的节目;《大史记》是2001年11月因特网上出现的幽默电影《大史记》。
  2、《馒头》属于数字化影像电影评论作品。《分家在十月》属于数字化影像事件评论作品,《大史记》、《春运帝国》属于数字化影像社会评论作品。
  五、《馒头》属于数字化影像电影评论作品
  (一)《馒头》是一种崭新的电影评论形式
  《馒头》之所以被观众和文艺评论界誉为“史上最伟大的影评碟”〔17〕;“开了影像化影评的先河”〔18〕;“为中国开创了一种新的文艺批评形式”,“开创了一个新的影评时代”〔19〕,这是因为:
  1、影评“文章”的题目起得好——《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轻轻一戳,就把花了3亿元巨资、闭门造车3年、费了大力编导的玄而又玄、形而上的恩仇故事给点破了〔20〕。
  2、胡戈用网络短片《馒头》对影片《无极》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文艺评论。他用诙谐方法、搞笑方式表达了自己独到的一种艺术评价态度,这个态度是对这部电影的批评。它是一个独立的批评作品。
  3、《馒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形式的影评作品。它除了表现形式上是视频短片之外,与传统的文学评论比较,并无二致,仍可理解为《著作权法》中规定的“评论某一作品”的“批评文章”。它对《无极》进行了另类文艺评论。当今是网络多媒体时代,《馒头》用影像的方式吹响了幽默批评的号角,对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界产生了强大震荡、冲击。
  4、《馒头》完全符合评论文章“写作”的规矩。影评可以写成文字,可以口头广播,也可以到网络上去摆划。胡戈的影评新鲜,他制作了一个电影短片《馒头》。这影评“写”(剪辑)得好啊!形象、生动、通俗、尖锐,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评论强多了〔21〕。胡戈这样“写”影评,这样去批评一部电影,有何不可呢?
  (二)《馒头》成为对《无极》负面评价的一个不同凡响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批评性艺术”
  1、《馒头》把《无极》中的宏大镜头予以低级化,将其中前后不一致的镜头予以强化呈现〔22〕。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征服了大多数挑剔的观众的眼睛。
  2、《馒头》是反讽性的。网友一边联系《无极》一边看《馒头》就会哈哈大笑。一个冲击奥斯卡金像奖的大片,在《馒头》这个短片中,被打上了“假、大、空”的评语〔23〕——《馒头》中爱因斯坦解说相对论在黑板上书写“无极=无聊×2”的画面,就是直接评论《无极》的结论性语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