⒂章开沅、叶万忠:《苏州市民公社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史丛刊》第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⒄屠雪华:《试论苏州市民公社的性质》,《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
⒅李明:《苏州市民公社的衍变及现代意义》,《史林》2003年第1期。
⒆王笛:《20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⒇刘风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朱小田:《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
李德英:《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社会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例》,《城市史研究》第10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史林》2003年第1期。
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
杨志刚:《博物馆与中国近代以来公共意识的拓展》,(上海]《复旦学报》1999年第3期。
李微:《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3期。
朱英:《公民舆论:清末民初商会报刊的作用与影响》,《东方》1996年第2期。
刘增合:《试论晚清时期公共舆论的扩张——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考察》,《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2期。
应俊豪:《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版,第257—258页。
章开沅:《序言》,见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周青松:《公共领域与上海地方自治的起源》,《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1期。
刘春荣:《“市民社会”与立宪政治:清末的另一种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冬季号,总第32期。
常书红:《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整合格局的变化》,《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马向远、王勤玉、苏趁霞:《对辛亥革命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学解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6期。
洪璞:《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Chinese Profession and the Republican State: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Asseiations in Shanghai,1912—1937,By Xiao- qun Xu,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参见王敏:《“中间地带”:晚清上海报人与立宪运动——读季家珍(印刷与政治)》,《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