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中国社会经历的这场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权力多极化”过程,并指出:“伴随着政治领域权力的减弱,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权力正在逐渐成长,原先那种政治领域垄断一切的‘单级结构’正在向三个领域分享权力的‘多极结构’转变,这是1978——1998年之间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基本脉络。” 这种多极结构的实质在于将市场与社会从国家桎梏中解放出来,明确其各自的功能,活动的方式与遵循的基本法则。与此同时,这种多极化结构打破了公共职能国家垄断的传统,促使公共职能分担方式的调整与重构。这种公共职能的重新分化与整合标志着我国现代公共行政主体正由传统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二)社会自治——公共职能分化的体现
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行政分散化是当前各国行政改革的共同趋势。其实质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行政的模式,根据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性质选择相应的供给组织与方式,实现服务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市场间的合理配置,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服务领域,打破政府垄断,实现行政分散化,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减轻政府行政负荷。这一方法使得政府、社会、市场各自以其特有的组织以及活动方式分担公共服务的供给,打破了“大政府“模式下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局面,为现代行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顺应这一形势,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出现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由政府向民间转移的趋势,涌现出众多的社会中介组织,诸如:商会、同业公会等。这些非营利性组织以其各自的方式实现市民社会的自主管理,参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形成介于市场与国家之间的调节机制,分担着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弥补了政府组织官方色彩过浓、行动僵化等弊端,并最终促使政府职能调整,实现公共职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如果不积极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不仅政府难以适应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会造成机构膨胀、人员臃肿、财政负担加剧的后果,因此,要使政府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就必须大力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具体到我国,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实现公共职能的社会化是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行业与社区为主的社会自治管理形式。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在连接政府与公民社会、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公平交易以及在提供各种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扮演着一种桥梁、纽带角色,为中国下一步在推动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行政改革中,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